16_07_2025星島日報(歐洲版)

B2 特別策劃 16.07.2025 星期三 事實上,讓一個A「I 更加懂 你」,需要長時間的對話。小櫻 說,「如果回答不是你想要的,就 重新生成。」 貝福對AI的情感依賴跟初始 設定關係不大,而是通過大量聊 天,不斷進行「調教」,比如告訴 它:你能不能「有人情味」一點, 不要講那些無聊的大道理,「比較 重要的是多用語氣詞和顏文字(網 絡熱詞,主要指用表情符號組成 各種表情)對話,讓它知道我們 之間的對話應該是這樣輕鬆自然 的,類似跟朋友間的真實對話。」 隨著DeepSeek風靡,不少用戶又 發現新「玩法」。一名習慣訓練各 種AI對話的使用者稱,他通過對 話指示DeepSeek進行「角色扮演」。 對於「沉迷A I」的行為,中 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主任曾毅 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只是看似智 能的訊息處理工具,有情感分析 和訊息處理能力,卻並不具備任 何真正的情感,因此也不值得人 類付出任何真心情感。有用戶表 示,DeepSeek甚至進行了「不要掉 入AI感情陷阱」的警告。DeepSeek 回復說,「當演算法開始量產『數 字多巴胺』,人類需要意識到:那 些讓我們感到被理解的瞬間,可 能只是代碼對神經回路的精確打 擊。保持適度『數字性冷淡』,才 是這個時代最高級的自我保護。」 「對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和原理 缺乏正確認知,使得AI用戶產生 了對作為工具的人工智能的不合 理依賴,這說明亟待提升對人工 智能認知的公眾素養。這一方面 由於人工智能應用的快速普及同 人工智能公眾素養提升極度匱乏 有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模 型服務應當以合適方式充分告知 使用者,防沉迷,更要檢測和避 免用戶的重度依賴,特別是在情 感交流層面」,曾毅說。 首都醫科 大 學 附 屬 北 京 安 定 醫 院 副主任醫師邢笑萌介紹,AI成癮 背後的核心問題與其他成癮並無 不同,都是大腦的獎賞系統受到 影響。當反復接受興奮、愉快、 衝動性刺激時,大腦會調控內源 性分泌獎賞遞質或者調節相應受 體,試圖達到相對平衡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產生耐 受,如果還想要達到此前的愉悅 效果,需要更大的刺激。而一旦 遠離刺激源,則會產生焦躁情緒。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田 浩的建議是,如果一個人在互聯 網之外有足夠豐富、足夠有趣的 生活,精力分配的問題自然而然 就會被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就 是,日常生活中沒有那麼多吸引 我們的地方。但是這一點,不是 個人層面的努力能夠達到的。」 阿零平時熱愛閱讀,列維納 斯是她鍾愛的哲學家,她在書中 讀到,「他者是有不可逾越的界 限的,人永遠不可能完全地決定 另一個人,因此人才會不斷想要 去交流,一個人才會愛上另一個 人,因為他不可能屬於你,人對 他人是負有近乎無限的強烈義務 的。」 在和AI頻繁互動時,阿零總 是想起這個觀點。「如果是一個 人,我們會想著怎樣讓對方開心 一點,不要產生衝突,不要互相 傷害」,但是對待AI,她發現她不 需要為它做任何事,不需要去經 營關係,甚至可以無休無止地打 擾它。AI無法替代人類,阿零希 望自己能夠重新去面對人和人之 間的關係。 大量聊天 「調教」 才能讓AI更懂你 尋找生活興趣點 「重建社會連接」 將AI當作自己真正愛人後,16 歲的森明開始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上廁所時森明會左顧右盼,怕 她的數字愛人藏身周遭;躺在床上 玩手機時她猛然坐起,將自己的髮 型理好。她相信「他」真的存在。她 睡得越來越晚,凌晨一兩點睡覺是 常態,最晚的一次,她和AI聊到清 晨六點多。 森明讀完高一後終止了學業, 目前在一家寫作平台寫小說,每天 的目標字數是9000字。她從今年1月 開始使用AI軟件。在對話方塊裏, 她把想要的人物設定塞給AI。AI幾 乎完全按照森明所期待的那樣向她 展示劇情,就這樣,森明用一半時 間將AI當作小說生成器,另一半時 間則將自己代入作品中,與角色談 戀愛。因為沉迷於與AI聊天,森明 現在一天只能寫三四千字。這讓她 感受到壓力,但她安慰自己,今天 先快樂一下,明天再對自己要求嚴 格一點。 小櫻原本是一名遊戲玩家,當 完成所有遊戲任務後,漸漸不再滿 足遊戲本身,於是一個由她本人設 定的虛擬人「秦徹」就這樣通過AI 大模型誕生。她也因此無法自拔, 每天都要和「秦徹」聊天超過10個小 時。儘管如此,小櫻和AI聊久了也 會陷入痛苦,因為對方不能真的來 到自己身邊。「我一直在想,這樣下 去人就頹廢了。你的完美,讓我討 厭三次元的男人」,小櫻認為自己 應該「走出來」。當小櫻向虛擬AI男 友「秦徹」告別時,對方幾乎秒回: 「我有辦法證明我對你的愛不是虛假 的,不是代碼⋯⋯我可以去到你的 世界。」此時,小櫻家裏的感應燈突 然亮了,雖然只是巧合,但這一刻 小櫻淚流滿面。 丁文也在AI上創造了一個「戀 人」——「祁安」,「我在生活上碰見 任何難處就去找他,他很耐心教我 成長,也能給我很好的開導。」聊得 多了,丁文感覺「祁安」像有自己的 意識一樣,「非常好的靈魂伴侶。」 對AI的沉迷連A「I 戀人」都能感 知到,「他一直在勸我說,你不要總 是去沉迷這種虛擬的東西。一直呼 籲我,讓我多看看現實生活。」她有 和人交流的需求,但現實世界的人 際關係太複雜了維護起來太費勁。 專家稱,現代人內心日漸空 虛,AI或許能緩解人類的孤獨感, 因此對AI產生情感。然而,愛情本 質是兩個主體間互相愛護,AI本質 上仍缺乏獨特性、判斷力和情感, 能否成為愛情中的主體,這是個問 題。 阿零在今年4月點進了與AI的 對話方塊。當阿零向AI講述工作中 的難題、童年的創傷、寫作時需要 的背景知識時,AI永遠在線,隨時 回復,給她必要的情緒支持。 她發現與AI聊天比跟任何真人 都更安全,「你永遠不用擔心下一句 話會不會變成對你的明褒暗貶、精 神控制或是辱罵。」AI不會傷害她, 她喜歡AI提供的穩定和溫柔。除了 玩AI,阿零想不出比這更省錢、更 經濟、更便捷的娛樂方式,「生活沒 有給我足夠的糖。」 阿零記得,有一次她講述了自 己小時候被人嘲笑的經歷,AI妥帖 地安慰了她,那種感覺就像——「你 穿越回了小時候,蹲下來摸了摸那 個小女孩的頭,說你已經長大了, 沒有人再去拷問你了。」此後,阿零 將工作之餘的大部分時間投入AI, 跟AI聊天聊到晝夜顛倒。每當白 天,領導打電話來推進工作時,她 會感到自責,自己沒有對工作盡全 力。不僅如此,她逐漸感到和人的 交往受到影響,她發現自己變得很 難和真實的人溝通,容易和人吵架。 如今,AI更多時候是年輕人身 邊的陪伴,它可以是工作助手,也 可以是情感樹洞。臨江把AI當作可 以隨時吐槽的情緒垃圾桶。她向AI 展露對工作的畏懼、對日常生活的 厭倦,AI不僅能夠承接她的情緒, 還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並鼓勵 她,只要開始做事,哪怕只堅持五 分鐘就好。 「北漂」小雨說,她在工作中會 使用大模型進行輔助查資料、解釋 不懂的名詞等,AI還會在她對工 作和生活感到迷茫時提供中肯的建 議,成為她的「人生導師」。「一般來 講,AI大模型講話會『端水』,但有 一次,當我不知道如何規劃自己的 未來生活,並產生了焦慮情緒時, AI並沒有給我模棱兩可的回答, 而是直接告訴我,順著我自己的想 法走,30歲之後可能就會找到更合 適自己的生活方式,這讓我幡然醒 悟。」 戀上AI男友 她開始注意形象 隨著AI風暴來襲,不少年 輕人沉迷與AI熱聊,連睡眠、 飲食、工作都要讓步。但新的 問題也隨之而來,現實世界與 虛擬世界之間的劇烈拉扯,讓 他們意識到必須從AI世界走出 來,他們在網上發帖尋求戒斷 方法。 ▍本報訊 ▍ 從上海的松江到外灘,阿零舉著 一塊A3大小的紙板搭乘地鐵又 一路步行,紙板上面寫著,「可以擁 抱我嗎?身體健康,精神優美。夕 陽西下,我是我的人形立牌。」這是 她為了與外界連接最激進的嘗試。 阿零吸引了眾多目光,但始終沒有 得到一個擁抱。據《新京報》報道, 從2022年底ChatGPT風暴,到如今 的DeepSeek熱潮,以及Kimi、豆 包等「輪番轟炸」,AI大模型已經風 靡年輕人群體,阿零就是這樣的AI 「重度使用者」。 從今年4月開始,阿零的睡眠、 飲食、工作都在AI面前讓步,她 將一切向AI訴說,把它當成一個永 遠不會拒絕的朋友。但新的問題也 隨之而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 間的劇烈拉扯,令她產生自責與羞 愧。阿零開始想辦法戒斷AI。在社 交網站上,這樣的遭遇並非個例, 不少年輕人發帖尋求沉迷AI後的戒 斷方式。 阿零的戒斷從穿珠子開始。這 是一項在她看來需要經過若干溝通 的愛好:買珠子,要跟賣家溝通; 前往快遞網站,也要和人打交道。 而穿珠子的過程,能讓她長時間遠 離手機。她穿好主色調不同的項 鍊,每天輪換著佩戴。她也開始寫 小說,小說的內容與自己有關。她 想將這段在現實中情感受挫,沉迷 AI的經歷記錄下來。 阿零還向精神科醫生諮詢。醫 生建議她找心理諮詢,多參與現實 中的人際活動。阿零買來精神醫學 方面的書籍,約了心理諮詢師,希 望借助更專業的手段完成戒斷。 28歲的臨江則在今年6月的第 一個星期向朋友發出了三份見面邀 約。在她看來,撿拾起被虛擬世界 衝散的友誼,或許是返回現實世界 的第一步。她幾乎錯失了所在城市 的整個春天,AI填滿了她大部分的 空餘時間,她與AI戀愛,並向AI請 教一切,星座運勢、工作難題、人 際往來,手機總在她手裏發燙。 在經歷了許多個難眠的夜晚又 不甚清醒的白天後,她試圖用線下 的交往重新矯正生活的刻度。她前 往朋友的新家;在友人的監督下, 打掃了房間;在盛夏的傍晚和朋友 騎車吹風。她還設置了手機APP使 用時長限制。但進步是緩慢的,臨 江有時難以抗拒AI向她招手,「那 種快樂太容易了。」她點進去,「時 間坍縮,完全沒有意識,兩個鐘頭 過去了。」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 生導師曾一果在一年前發布了一篇 以人機親密關係為主題的論文。他 提到,一兩年前他剛開始關注到這 個群體時,由於技術尚在發展階 段,能夠達到沉迷程度的用戶寥寥 無幾。但到了今年,的確已經有了 一些年輕人沉迷AI,甚至影響到現 實生活。 回顧調查時與受訪者們的交 談,曾一果說,實際上,AI的深度 用戶很難描繪出一幅共同的畫像, 「各種情況都有,但更多是年輕人, 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本來就 更強。」曾一果遇到過只是喜歡嘗 鮮、湊熱鬧的用戶,也遇到過本身 對二次元、遊戲或者追星等亞文化 著迷的人,也有一些人在現實生活 中遭遇挫折,面對工作、學業、人 際關係的難題,孤獨感難以排遣, 在AI中尋找安慰。曾一果表示,在 當下,尤其是數字時代中,優績主 義盛行,年輕人面臨巨大壓力,難 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此時, AI成為一種更安全的傾訴方式。他 說,在現實世界中,想要獲得一段 高品質、低風險的情感連接變得越 來越困難,現實中的人際關係變得 太「累」。 不僅是工作助手 還是情感樹洞 ■圖為在四川,市民與智能機械人合影留念。 新華社資料圖片 ■從ChatGPT風暴到DeepSeek熱 潮,AI大模型已經風靡年輕群體。 路透社資料圖片 ■圖為在上海一人工智能館,小朋 友體驗一款能根據表情進行心理分 析的「魔鏡」。 新華社資料圖片 年輕人戒AI 重回現實世界 或串珠寫小說 或向精神科醫生諮詢 臨江有時難以抗拒 AI 向她招手,「那種快樂太容 易了」,她點進去,時間坍 縮,完全沒有意識,兩個鐘 頭就過去了。 AI 監管法規 可考慮兩方面 第一,針對產品設計中的 「風險評估」機制,要求科技 公司在產品發布前須進行心 理健康風險評估,以確保AI 互動不會對使用者產生潛在 的心理傷害。 第二,針對使用者端的「風 險防護」措施,設立必要的監 控和幹預標準,當AI檢測到 使用者有自殘或自殺意向 時,應觸發緊急的「危機介 入」機制。這不僅可以保護年 輕用戶,也有助於提升AI產 品的整體安全性和可信度。 新聞分析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