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 香港時事雜誌 01.07.2025 星期二 李詠豪 專業蛇王及生態調查員 現年35歲的李詠豪,曾是香港最 年輕的蛇王,由孩童時代迷恐龍、愛 青蛙,到成為專業蛇王,又進行多項 生態研究,成功將興趣化為工作。多 年來,這位自嘲「走路永遠看著地面」 的「怪孩子」,曾發現外來物種溫室蟾 及香港半葉趾虎,亦欣喜近年市民 對蛇類態度改觀。他提到今年以來香 港嚴重乾旱,憂慮破壞兩棲動物的生 境,威脅其存活。早前他撰寫一本動 物小百科圖書,記錄香港50多種珍稀 動物,盼向孩童傳播愛護大自然的種 子,期望10年、20年後大家仍能在郊 野找到書中記錄的各種生物。 記者關英傑圖片受訪者提供 ■李詠豪本身是動物迷,成功將興趣化為工作,幹勁十足。 李詠豪(「豪仔」)語重心長說,近 年多了人喜愛及飼養蛇及其他 動物,但棄養個案亦多,反映仍有非 真正關愛動物的人。作為生物迷,他 現時的工作都與動物有關,既是生態 攝影師,亦是生態調查員,又身兼捉 蛇專家、推廣生態教育和導賞,以及 與動物相關的顧問工作。 關注天氣乾旱威脅蛇蛙 從事生態研究多年,他驚 訝香港這個彈丸大小的石屎森林, 竟孕育逾1000種動植物,部分更是 香港獨有品種。然而,城市發展加 上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均對 香港生物構成前所未有的生存威 脅。過去5個月,香港天氣異常乾 旱,天文台指今年首5個月的累積雨 量僅及同期的35%,而今年5月的雨 量亦較正常少,該月平均氣溫達攝 氏27.2度,較正常高0.9度。豪仔直 言,今年是近30年最乾旱的1年,發 現野外生境已受到嚴重破壞。 他指,近月實地考察所 見,野外乾旱情況慘烈,「有河溪 的水,由過去1至2米深,暴減至僅 餘10厘米。」影響所及破壞蛇蛙等兩 棲動物的生境,而乾旱天氣影響兩 棲動物繁殖。他舉例,個別物種會 於水中產卵,但乾旱及雨水遲來, 恐致利於物種產卵的小水氹消失或 延遲出現,影響產卵及孵化過程。 他續指,即使物種按原有生態規律 於水中產卵,但乾旱可能令河溪乾 涸,最終可能令卵子無法孵化,未 能繁殖下一代,「如同生態災難」。 雖說生物總會找到適應 大自然演變的法則,存活繁衍,但 亦有物種無聲湮沒。在他眼中,乾 旱炎熱的惡果隨處可見。他稱,近 年曾於捉蛇現場,發現烈日下有人 用膠筒蓋著小蛇,當他拿起膠筒, 發現小蛇已活活焗死。他指,以密 封膠筒困蛇確可防蛇逃走,唯烈日 曝曬下,困於膠筒的小蛇既承受地 熱,亦面對陽光直照的高溫,最終 熱衰竭而亡。 過去10多年,豪仔曾從 事不同的生態調查及保育工作,如 淡水龜研究、河溪及濕地調查。他 自言,從小就是旁人眼中的「怪孩 子」、「小野人」,視俗稱「馬騮山」的 金山郊野公園為家,走路時永遠望 著地面、樹上及水池,尋找不同生 物,觀察其生態及行為。當了蛇王 18年,他說,最愛的兩棲動物其實 是青蛙,回想童年時看圖書認識及 喜歡恐龍,並迷上有鱗甲的兩棲爬 行動物,更對青蛙經歷產卵、孵化 為蝌蚪及成體的生命周期深深著迷。 「怪孩子」13歲發現溫室蟾 至小學3年級,他迷上蛇 類,但蛇是隱身高手,他便到郊野 河溪尋找,並到各區蛇店及旺角「金 魚街」的寵物店觀察。13歲那年,他 於香港仔及元朗大棠,發現1種並未 記載於香港動物圖鑑的小蛙,便冒 昧聯絡香港研究兩棲及爬蟲類動物 的權威劉惠寧。二人相約見面,並 到郊外觀察,最終經基因分析確認 是原產於中美洲的溫室蟾,更是首 次在亞洲發現溫室蟾入侵的個案。 中學畢業後他曾從事多份 工作,幾已遺忘喜歡動物的興趣, 直至再在「馬騮山」看到嘉道理農場 人員為野猴絕育,便萌生投身動物 相關工作的念頭,其後受聘為嘉道 理農場的動物護理員,治療及照顧 受傷動物。其間他認識當時仍是博 士生的香港淡水龜學者宋亦希,獲 對方鼓勵進修,便報讀台灣東海大 學的「生態暨生物多樣性組」課程。 回港後,他全身投入生態研究工 作,並在宋亦希的研究團隊,為1 種可能是香港獨有物種的最小型壁 虎,重新命名為「香港半葉趾虎」。 能夠將興趣化為工作, 讓他更起勁及用心,他自言立志捉 蛇,只為救蛇放生,皆因早年去到 捉蛇現場,往往發現蛇類已遭重 擊,非死即重傷,認為需要化解公 眾視蛇類有攻擊性的誤會。因此他 把捉蛇經歷上載社交媒體,並提供 蛇類生態、習性及遇蛇安全防護的 冷知識,教育公眾。作為蛇王,他 時刻提醒自己,捕蛇時不要讓蛇類 受到不必要痛楚,亦喜見近年公眾 漸增加對蛇類的保育意識,唯對野 外濫捕淡水龜的情況仍然猖獗,坦 言仍需努力。 對生物的種種,他有說 不盡的故事,近年他曾進行溫室蟾 的研究,發現溫室蟾已擴散全港。 他指,溫室蟾成長過程不用經過變 態,直接從卵變成小蛙,憂影響本 地其他物種,極需關注。回想過 去,他感謝曾協助他辨識物種的師 友夥伴,讓他在保育路上走得更遠。 啟蒙孩童認識港物種入門 近月他出版以孩童及家長 為對象的圖書《香港珍稀生物小百 科》,由他撰文,女友繪圖,深入淺 出介紹香港50多種珍稀生物。他視 著書是一次總結,亦希望成為新生 代認識香港物種的入門途徑,啟蒙 孩童對動物的興趣,「希望播下愛 護大自然的種子,期望10年後的我 們,仍能在郊外找到不同的生物。」 ■李詠豪曾發現外來物種溫室蟾(左圖)及香港半葉趾虎(右圖)。 ■李詠豪感謝兩棲動物權威劉惠寧 (右),協助他辨識溫室蟾。 童年喜流連馬騮山 鼓勵親子生態遊 豪仔自小就是生物 迷,童年時在俗稱「馬騮山」的 金山郊野公園度過,又在河溪 觀察蝌蚪,啟蒙了他對生物的 興趣。他鼓勵家長與子女到郊 外親子遊,沿途觀察生物,從 中學習認識及尊重生命,並建 議3條簡單易行的路線供參考。 3條生態路線分別為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西貢獅子 會自然教育中心,以及薄扶林 郊野公園。他指,這3處均符合 「易行、易達及安全」的原則, 是上佳的入門路線。近年他多 次帶領生態導賞團到訪,認為 市民一家大小同行時,路線難 度不宜太高,最重要是地點的 物種豐富,「不會空手而回」。 他舉例指,西貢獅子 會自然教育中心的路線「日夜都 精彩」,日間可見多種雀鳥、 蜻蜓、蝴蝶、蛙類和蜥蜴,夜 間更有機會遇上俗稱「箭豬」的 東亞豪豬,以及扁顱蝠覓食的 情景。至於薄扶林郊野公園更 是寶地,有機會遇上如香港湍 蛙、香港半葉趾虎及香港後梭 蛇等,以「香港」命名的兩棲及 爬行動物,但他提醒市民觀賞 時「眼看手勿動」,不要捕捉, 緊記讓野生動物活在郊野。 遇蛇要冷靜 保持安全距離勿攻擊 時值炎夏,正是蛇類活躍 的季節,亦是「蛇王」頻繁出動的旺 季。早前豪仔曾在1天內出動4次, 其中深夜至凌晨分別於荃灣及昂船 洲捕獲2條蛇。作為熱愛大自然的 「蛇王」,他希望人與蛇融洽共處, 提醒市民若發現蛇蹤,宜保持安全 距離,不要攻擊,手下留情。 由17歲入行的「最年輕蛇 王」,到今日成為資深老手,他強調 「遇蛇保持冷靜」絕非陳腔濫調,因蛇 類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若了解牠 們出現的原因,更易從容應對。他 稱,郊外原是蛇類的家,市民郊遊遇 蛇實屬正常,建議不必驚慌,更不宜 驅趕或攻擊,只需保持1至2米距離, 繞路而行便可,「若狹路相逢,不妨 停一停、等一等,讓蛇先行。」 就蛇類誤入民居的情況, 他指蛇並非衝著人類而來,反而與 覓食或尋找配偶有關。他稱,曾處 理蟒蛇誤闖村屋的個案,現場堆放 大量雜物,更發現老鼠屍體,估計 蟒蛇為捕獵老鼠而來;早前另有眼 鏡蛇潛入村屋,被居民誤當電線。 他補充,若在房間發現 蛇類,應立即關門,並報警處理, 切勿自行捕捉,亦可於安全情況下 觀察蛇蹤,通知「蛇王」。日前,他 在油麻地拯救1隻壁虎和1條小蛇, 雙雙被捕蚊紙黏住。他估計,小蛇 或因捕食被困的壁虎而同被黏住, 最後他找來生油及麵粉成功救下小 蛇,唯壁虎卻已身亡。 ■李詠豪指,酷熱天氣對蛇類等兩 棲動物構成生存威脅。 ■蛇類擅長隱藏,時值炎夏,李詠 豪提醒市民遇蛇勿慌亂及攻擊。 希望播下愛護大自然的種子,期望10年後 的我們,仍能在郊外找到不同的生物。 李詠豪 ■青蛙是李詠豪最愛的兩棲動物, 圖為他在馬來西亞旅行時與巨河蟾 合照。 人 誌 物 情迷青蛙 興趣化為工作樂此不疲 最年輕蛇王出書推廣保育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