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_04_2025星島日報(歐洲版)

外賣平台戶戶送(Deliveroo)早前撤離香 港,有逾1.2萬名工友受影響。服務業總工會 自由工作者分會16日指,目前接獲超過200名 戶戶送工友求助,包括追討工傷賠償、遣散 費、長期服務金等,合計料至少涉款1000萬 元。自由工作者分會主席王師樂表示,由於 受影響的工友人數眾多,工會已經安排工友 到勞工處落案,並協助工友跟進。 合計料至少涉1000萬元 工友代表何先生在今年1月送餐時發生交 通意外,其後獨自報警並到醫院接受右手韌 帶撕裂治療,花費2000至3000元。他表示, 雖然平台明確承諾若外送員意外受傷,可獲 得每日70美元(約543港元)的賠償。唯他自2 月起不斷以電郵聯絡保險公司,卻仍無果: 「來回聯絡了6至7次,亦已交齊醫療單據等資 料,但現時仍然未收到一毫子補償」。 另一工友代表張先生在戶戶送工作近9 年,首年有簽僱傭合約,以時數計算薪金, 且有「飯鐘錢」,之後被逼轉為自僱,並按單 計算收入,「如果不轉自僱,就不讓開工」。 他表示,一直為公司打拼,沒想到卻未能獲 得長期服務金與遣散費等賠償。 王師樂表示,工會一直積極尋求方法與 戶戶送溝通,希望對方履行應有的社會責 任,但遲遲未能收到正面回覆。她指,平台 外送行業的各種問題積弊已久,無論是2021 年12月UberEats撤離香港,還是2022年快遞 平台ZEEK欠薪事件,均反映平台公司不斷逃 避監管責任,在勞工法例的灰色地帶中壓榨 員工。但政府現仍未立法保障外賣員權益和 規管外賣平台,未來外送員「權益零保障」的 情況只會更嚴重。 王師樂指,工會促請政府盡快立法,明 確平台外送員身份,重視外送員應有的權 益,建議可借鑑內地司法經驗,制訂與僱傭 條例相若的僱員保障水平;承擔起對外送平 台公司的監管責任,建立勞資官三方協商平 台,加強協助與溝通,適時改善工作條件及 優化行業標準。 勞工處指,在2021年1月至今年3月期 間,共接獲82宗有關數碼平台工作者的僱員 補償聲請,在已呈報個案中,有30宗已獲僱 主支付補償金額,當中3宗達成和解,6宗由 法庭作出裁決;47人因不同原因撤銷申索, 或未有繼續索償。處方指,若平台工作者認 為與公司存在僱傭關係及提出僱傭申索,會 提供調停服務;若雙方未能達成協議,有關 個案會應申索人要求被轉介勞資審裁處作出 裁決。 本報記者蔡思宇香港報道 200戶戶送工友追討工傷賠償遣散費 A9 港聞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罪科)警司 陳純青表示,警方去年錄得33903宗科技 罪案,較前年的34112宗下跌0.6%,涉及損失 金額為51.3億元,較前年55億元下跌6.7%。 去年網上購物騙案佔整體科技罪案34.1%,錄 得11559宗,較前年上升29.2%,損失金額超 過3.56億元,較前年上升87%,平均一宗損失 金額近3.1萬元。去年涉案金額大增,主要源 自多宗加密貨幣或外幣兌換案件,當中損失 最大的單一案件涉款近300萬元。 去年科技罪案下跌0.6% 此外,去年網上購物騙案有超過15%與 演唱會門票有關,涉款近1800萬元,當中損 失金額最多個案的受害人為一名40歲本地女 子,她於去年4月至5月期間經Telegram 群組 購買演唱會門票後,沒有收到門票,被騙300 元,及後有自稱娛樂公司職員聯絡她,以折 扣優惠購買多張演唱會門票為誘餌,再以不 同藉口要求她過數,她於一個月內轉賬256 次,被騙去近100萬元。 陳純青指出,隨著啟德體育園於今年3月 啟用,將有多個大型活動陸續舉辦,包括演 唱會及運動項目,有騙徒窺準不少「粉絲」未 能購票,在不同購物平台開設帖文,訛稱有 大量內部門票可供選購,誘騙受害人購買; 警方相信隨著更多的大型活動在香港舉辦, 同類型的騙案將會增加。 網罪科總督察梁以德則分析網上購 物騙案,最常見有3種犯案手法,第一是 「Facebook專頁詐騙」,去年有超過4成的網購 騙案與Facebook有關,涉及超過6000萬元, 騙徒會盜用知名商戶的品牌標誌與客戶評 價,建立高仿專頁,並透過付費廣告推送虛 假優惠。這些假專頁的首頁頭像相、界面設 計及用色都與正規專頁非常相似,難辨真假。 第二種犯案手法是「Carousell釣魚連結騙 案」。去年有超過7%的網購騙案(832宗)是 以此手法誘騙受害人提供自己的銀行戶口資 料,涉款超過4300萬元。 第三種是「彈票黨」,去年有超過4%的網 購騙案與此有關,涉及近2200萬元。 警方去年錄得逾11000宗網上購物 騙案,按年上升近3成,涉及總損失金額 超過3.5億元,上升近9成,超過15%案 件與演唱會門票有關,當中有女子被自 稱娛樂公司職員哄騙購買折扣優惠的演 唱會門票,她信以為真,一個月內轉賬 200多次,被騙近100萬元。警方指出, 隨著啟德體育園於今年3月啟用,將陸續 有更多大型活動舉辦,相信同類型騙案 將會增加,提醒市民慎防受騙。 ▍本報記者梁國峰、李建人香港報道 ▍ 逾15%涉演唱會門票 女子誤信優惠轉賬256次 꾶粷鮫닷咀伔ⶬ緶䴮㝤ꆛ3.5⧲⩧ 꽑禐啴厝㴙筥 氰陽㸢〉鿈蠰し 建造業職安健現大漏洞。申訴專員公署 16日公布主動調查結果,發現在2018年至 2023年6月期間,建造業共發生108宗致命意 外,佔全港致命工業意外超過8成。且不少 檢驗員未有檢查竹棚、吊船等裝置的安全狀 態,便簽表批准使用;甚至有人在竹棚搭建 好前,已「預簽」確認棚架安全。申訴專員陳 積志形容情況「相當荒唐」。有工會亦認同報 告揭示行內存在已久的陋習。有立法會議員 倡應要修例提高刑罰,以杜絕亂象。 申訴專員公署就政府監管建造業職安 健,發表主動調查行動報告,並向勞工處、 屋宇署及發展局提出40項建議。陳積志指, 在現行職安健機制下,進行涉竹棚架、吊 機、吊運等的高風險作業前,須先由合資格 人士檢查裝置安全狀態,並簽署指定「棚紙」 確認棚架安全。但調查揭有檢驗員預簽「棚 紙」,直言相關人士必須受到「法律制裁、社 會唾駡」。陳直言,很難相信涉事人是「不小 心」簽署表格,懷疑「預簽」是否普遍存在, 建議勞工處加強監管,如研究就各種高風險 作業制訂「檢查清單」範本,要求檢驗員存備 檢查紀錄,引入抽查制等,長遠亦應建立電 子平台予承建商上載檢查紀錄,杜絕提前簽 署。 違反職安個案年罰款僅1.05萬 罰款阻嚇力也是問題。陳積志在2018至 23年間,因違反職安健法例而罪成的建造業 個案,年均罰款僅8000至1.05萬元,相較高 昂的工程費及巨大金錢利益,阻嚇力明顯不 足;更有兩個承建商在6年間各被定罪77及 56次之多,儼然「視法例如無物」。 屋宇署跟進亦存紕漏。公署調查揭屋宇 署在2011年至21年間,僅處理1宗由勞工處 轉介、涉及致命工業意外而要遭紀律處分 個案,且更花6年才完成,過程冗長兼效率 低。如屋宇署用1年時間分析合同,待勞工 處提供資料後,又再花1年取法律意見。陳 積志指,屋宇署解釋過往誤會涉致命意外而 被定罪的個案,要待勞工處補充詳細資料後 才可跟進,因未收到資料故未作跟進,現正 盡力跟進2018至23年期間遺漏的58宗個案。 公署續指,檢視多個曾有致命意外的工務工 程項目後,發現中標者即使當年在工地安全 相關分項表現較弱,甚至是投標者中最差, 最後仍能憑價格等優勢成功投得合約。雖然 發展局在2023年11月起新標書評審已會按承 建商過往工地安全紀錄,有加減分機制,但 也要繼續適時檢討評審制度。 勞工處指,正詳細審視和研究報告內 容,並已展開跟進工作,包括計劃下半年試 用小型無人機協助執法,提升前線人員蒐證 成效等。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表示,業 內奉行效率為先,不認真做安全檢查主因是 「無後果」,「違法甚至發生嚴重意外,都不 會受到嚴重懲罰」。她續指,報告也反映過 往投標制度無認真看待安全問題,始令多番 出事者仍能靠價低奪標。 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直斥該現象 荒謬及荒誕,認為事關人命安全,支持引入 抽查制度,更應修例提高刑責,如判處5至 10年監禁,以重典整治亂象。 本報記者郭穎彤香港報道 ■申訴專員陳積志指未搭棚就簽署「棚紙」的 行為荒唐,籲勞工處加强監管。 何君健攝 ■網罪科總督察梁 以德、警司陳純青 及香港電商協會會 長李基銓(左至右) 呼籲市民慎防網上 購物騙案。 梁國峰攝 ■去年有逾15%網購騙案涉及演唱會門票。 隨 著 啟 德體育園於 今 年 3 月 啟 用,將陸續 有更多大型 活動舉辦, 相信同類騙 案將會增加。 網罪科警司 陳純青 網上購物騙案雖多,其實網購也可以很 安全,有電商業界代表指出,市民應以第三 方購物平台進行網購,並以第三方支付平台 進行付款,不應直接付款至個人賬戶。 建議活動主辦方推實名購票 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分享預防網上 購物騙案的方法,建議市民應利用第三方購 物平台進行網購,同時亦應該依靠第三方支 付平台進行付款,而非個人對個人的轉賬; 一旦遇事,市民可向第三方支付平台追討。 此外,第三方交易平台應更多引入支付保障 機制,由支付貨款、確認收貨、資金轉移至 賣家賬戶均在平台監管下進行。 針對演唱會或其他大型活動的門票騙案 可能陸續增多,李基銓建議主辦方實施購票 實名制,令買家透過官方平台實名購票,得 以將門票綁定個人身份證明資訊,杜絕一票 多賣及賣假票的情況,更可令「黃牛票」絕 跡。 為打擊日趨嚴重的網上購物騙案,網罪 科警司陳純青表示,警方將繼續採取多管齊 下的方式,包括正研究優化「防騙視伏器」和 「防騙視伏App」程式,令市民毋須手動更新 騙徒電話資料等防騙數據,未來亦會透過程 式提供更多防騙資訊。 陳純青續稱,警方亦聯同多個網上購物 平台合力打擊騙案,去年警方成功移除超過 11000個可疑的專頁或用戶,今年首季亦已 移除超過2000個可疑專頁或用戶。 噻汔程睙┩做䌐⺬♕娊մꆲ◜⺪ꃱ阨剳㴙 電動車在香港大行其道,去年約七成新 登記私家車為電動車,慳油錢、牌費平成為 最大賣點。不過巨額財赤下,加上電動車市 場趨成熟,政府近年對電動車優惠已縮水, 運輸局最新提出調整電動私家車牌照費架 構,按「額定功率」分5個層級計算牌費,據 知分3年增加至相等於汽油車牌費約七成, 加價幅度不低。消息一出,不少「油轉電」車 主戲謔遭「割韭菜」。 現時電動私家車牌費以車輛淨重計算, 首噸每年牌費572元,平均每年牌費約1100 元;傳統油車以引擎汽缸容量計算,每年牌 費由5074元至萬多元不等,平均約7500元, 兩者相距甚大。運輸局解釋電動車電池重量 和體積越來越輕巧,性能不斷提升,現行計 法未全面反映電動私家車價值。 據悉,政府擬參照燃油車分級,在電動 車同樣分5層級,以額定功率為基準,75千 瓦(kW)以下為第一階,其後每多50千瓦是 另一階,如此類推,225千瓦以上為最高。 每一階對應燃油車的牌費階級,取燃油車 對應階級的六、七成。以深受港人歡迎的 Tesla Model Y Long Range為例,額定功率 是153kW,日後將變成第三階,以燃油車七 成計算,牌費接近7000元。豐田電動車bZ4X 額定功率為73kW,新牌費可達3500元。 不過有熟悉議題人士指,由於電動車馬 力較強,整體車款的額定功率偏高,流行車 款較多落在第3至第5階;相比燃油車的引擎 汽缸容量,較多落在第2至3階,因此實際上 電動車最後的牌費或不止燃油車七成。 上屆政府於2021年公布《電動車普及化 路線圖》,提出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 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隨著電動車發展及 庫房「缺水」,當局去年雖延長電動車「一換 一」計劃兩年,但首次登記稅寬減額大幅下 調40%,當時已有聲音質疑會打擊市民換車 意欲,影響2035年目標。 放眼海外,電動車發展也有類似現象, 例如德國在2023年以預算缺口為由,突然取 消電動車補貼,導致電動車銷售大挫;亦有 大品牌如平治宣布放棄2030年實現「完全電 動化」目標,並繼續改進燃油車。加上地緣 政治局勢,歐洲對2035年實行「禁燃令」抱有 懷疑。 一旦落實新架構,電動車牌費優勢大 減,加上保費貴、充電加價,會否令車主重 新改駕油車,以至影響路線圖進程?立法會 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陸頌雄表示,隨市場發 展,逐步減少電動車優惠在政策方向上無可 避免,但認為今次推進步伐偏快,若以此加 幅,相當可能打擊市民轉用電動車意欲,期 望當局多聽持份者意見。 委員會主席陳紹雄則指,改以額定功率 計算電動車牌費,在全球各地大勢所趨,但 最重要是確保鼓勵轉用電動車的政策大方向 不變,而今次調整或多或少影響車主選擇車 款。也有議員指港人一向實際,倘駕駛電車 成本越來越高,會考慮轉用油車,對落實路 線圖有一定影響。 有駕駛電動車習慣的議員笑言,電車與 油車在香港向來「水火不容」,經常因駕駛態 度、泊位等問題爭拗。 事實上,某電動車品牌之所以成為眾矢 之的,一大原因是自恃加速快、馬力強,在 路面上「囂張跋扈」,未知今次增加電車牌費 後,能否讓車主們感覺「公平返少少」,在馬 路上和平共處呢? 大棋盤 電動車牌費大增 政界憂礙普及化路線圖 聶風 18-20.04.2025 星期五、六、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