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_04_2025星島日報(歐洲版)

從長壽路地鐵站出來,仿佛被四面 八方的祝福包圍:東西走向的長壽路名 字源自明代的一座「長壽寺」;寶華路、 多寶路、寶源路縱橫交錯;華貴路、逢 源路、幸福二巷,丁財街近在咫尺,這 些路名仿佛將人間繁華都集中在此地。 西關一帶,自明清以來商業興 旺。舊時的商戶為圖好意頭,便將附 近一帶的道路全冠上如意吉祥的名 字,路名多用到「寶」「隆」「興」「泰」 「源」「盛」等字。於是,多寶、逢源、 恩寧、寶源、華貴、蓬萊、長壽等 路名應運而生,其中寶華路與寶源 路、多寶路並稱為「西關三寶」。 好意頭的路名還有如意坊、泰康 路、盤福路、吉祥路、福今路、同福 路⋯⋯2016~2021年,越秀區的第二次 全國地名普查,共4012條路被列入地名 目錄。越秀區帶有「福」字的地名有91 處,如永福路、萬福路、福安街、福德 巷、福豐裏、福慶坊等。地名中帶有 「安」字的有64處,如安定裏、安福裏、 安懷裏、安吉坊、安樂園、安平裏等。 地名中帶「興」字的有69處,如興隆坊、 興寧坊、興聖街、興賢坊等。 八姑姐盧燕武是非遺廣府婚俗的代 表性傳承人,她介紹,清末民初,廣府 人就有娶親走好意頭路的特有習俗。若 有新娘從越秀區嫁到荔灣區,可走中山 二路(原名百子路),轉入百子橫街,再 往西走進萬福路、泰康路,然後轉入吉 祥路、連新路;若時間充沛還可以往北 逛一逛同福路、永福路、恒福路、盤福 路等,再轉西繞道進康王路、寶華路、 多寶路、逢源路等。 2023年初,一位新娘從天河區嫁到 荔灣區。她發現自北往南有4條東西向 的街道,分別是華明路、華成路、華利 路、華就路,她把走「明成利就」路「遊車 河」的想法一說,兩位新人欣然接受。當 你相信未來是美好的,那麼你的未來就 會充滿希望。廣東人的好意頭文化,正 是這種積極心態的體現,激勵著人們為 之努力奮鬥。 「好意頭」本質上是吉祥文化的一部 分,而吉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逸周書.武順解》云:「禮義 順祥曰吉。」《說文解字》載:「吉,善也。 祥,福也。」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深遠, 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廣州日報》報道,明清以來,廣府 地區經濟活躍,商業氛圍濃厚,祈求生 意興隆、諸事好運、講求「好意頭」的 文化在這裏表現得尤為突出。「恭喜發 財」是廣府人拜年時使用頻率最高的祝 福語。一句「恭喜發財」,不僅表達了人 們在新年裏對收入提高、經濟富足的期 望,更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研 究顯示,這句祝福語源自清末時期的廣 州十三行。在清代,廣州十三行的一些 中國人每逢過年時都會到行商商館裏拜 年,一進門便不停地說「恭喜發財」。 1826年,英國人威廉.亨德來到廣州十 三行,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 書,其中就記錄了這一年俗。 「逗利是」是廣府年俗中最熱鬧的場 景,「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只要未婚 男女嘴巴甜,主動跟長輩、已婚同輩或 老闆說吉利話,就能收到利是。就利是 而言,其歷史可上溯到先秦時期。「利市」 早在《易經》中就有記載。最初的意思是 「買賣所得的利潤」,歷經歲月演變,逐 漸變成節日、喜慶時所賞的喜錢,慢慢 又演化出了「運氣好,吉利」的意思,現 在也寫作「利是」。利是數額不大,5元、 10元就行,上百元已是土豪級別。派利 是時,廣府人通常都會說「紅紙一張,利 利是是」,暗示裏面的錢不多,大家純粹 圖個吉利。金額雖不大,卻有人情味。 這種習俗不僅限於熟人之間,街坊還會 向服務員、保安和清潔工等派利是,以 表達感謝和祝福。每到春節,廣府利是 的這股清流總會登上熱搜榜,引起熱議。 「掂過碌蔗」充滿廣式氣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廣東的好意頭 文化融入了鮮明的地域特徵。除了常見 的祝福語「恭喜發財」「大吉大利」「事事 如意」「步步高升」之外,廣府地區還產 生了許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祝福語。 「豬籠入水」就是其中之一。在南 方,水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水」在此 處是雙關語,既指代實際的水也寓意財 富。豬籠是為方便運送豬隻而製作的, 用竹篾紮成,呈圓柱形作網狀,網口較 大。當把豬籠放到水裏時,水便會從四 面八方湧入籠中,就像財富從四面八方 湧進來,寓意賺得盆滿缽滿,財源滾滾。 「掂過碌蔗」更是獨具廣式特色,充 滿了粵語地區的生活氣息。在廣東,甘 蔗是一種常見的經濟作物。粵語中,甘 蔗寓意著甜甜蜜蜜、節節高升。「掂」是 「直」的意思,「碌」是一條的意思。「掂過 碌蔗」字面意思是「比甘蔗還要直」,實際 意思是表示事情的進展非常順利。每逢 過年前夕,在廣東的一些鮮花市集或街 口花檔,總會見到高高豎立的甘蔗。人 們把甘蔗買回家後,擺放在大廳,祈求 來年「由頭甜到尾」,順風順水。 「意頭」最重要的呈現方式就是諧 音。粵語中的數字「8」尤其受到人們的青 睞,因為「8」與粵語中的「發」字諧音。 此外,還有數字「3」「6」「9」等,在粵 語中與表示吉祥、美好願望等的字讀音 相同或者相似。因此,人們在選擇好日 子、電話號碼、房號等涉及數字的時 間或者號碼時,都會不自覺地優先選 擇它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數字文化。 廣府人將好意頭文化融入生活 뀹气寊鱏䟩꾁㟳 垠閑驵ꇘ琀憑㝂 《易經》已記載「利市」 「恭喜發財」源自十三行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B5 廣東風情 ■迎春花市上,人們手拿風車寓意「時來運轉」、闔家安康。 ■廣州的街道命名蘊含「好意頭」的比比 皆是,圖為萬福路路牌。 廣東人對意頭文化的極致追求,在「吃」上體現得 淋漓盡致。豬舌、苦瓜、絲瓜、豬肝、豬血,在 粵菜中分別被稱為豬脷、涼瓜、勝瓜、豬潤、 豬紅。原來,只要食材用粵語念起來「意頭」 不好,廣東人就會為它改名換姓。「舌」 與「蝕」在粵語中同音,豬舌便改為豬脷 (「脷」與「利」同音)。「苦」字帶貶義,老 廣把苦瓜改名涼瓜,還表達了其降火的 功效。「絲」在粵語中和「輸」近音,於是 改成勝瓜。廣東以水為財,取「乾」的反 義「潤」字,把豬肝稱作「豬潤」,豬血則 改稱「豬紅」,抹去血腥增添紅火寓意。 春節期間,炸的煎堆起源可以追溯 到唐代。中原人南遷時將煎堆帶到南方, 因為煎堆表皮金黃,一口咬下去仿佛從香脆 中吃出團圓富貴,便成為廣府人眼中的「好意 頭」食品,成為串門送禮、招待客人的必備年貨。 油角以加入雞蛋和豬油的麵粉為皮,以 花生、芝麻、椰絲、砂糖等為餡,狀如 舊時的錢包,象徵著錢財滿盈、生活滋潤。 盆菜的起源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800 多年前的南宋末年,皇帝趙昺逃難至嶺南。為招待落 難皇帝,居民將僅有的食物加熱,層層疊疊放在木盆 內。饑寒交迫之下,皇帝覺得盆菜是天下最美味的佳 餚。後來,廣府人漸漸將「好意頭」嵌入盆菜的各種食 材中:蠔豉寓意好事,白切雞寓意百鳥朝鳳,腐竹象 徵富足⋯⋯多菜多味共冶一爐,象徵家人團聚和財運 聚集;各路食材匯聚一盆,意味著來年「盆滿缽滿」。 粵式菜單中每道菜都有「意頭」:年年有餘(魚)、 步步高升(糕)、笑哈哈(粵語中蝦和哈同音)、百年好 合(西芹百合蝦仁)、黃金萬兩(炸饅頭)、橫財就手 (生菜豬手)等。在舊時的粵菜食肆裏有粵菜師爺,專 門負責給粵菜取好彩頭的名字。尤其是喜事宴席及慶 典類宴席,需要由師爺擬定「意頭菜」的菜名,並用毛 筆以「龍頭豹身豬仔尾」的獨特字體書寫菜單,這種字 體被稱為「師爺書法」,多為四字、五字或七字。他們 多從古代詩詞神話中引經據典,有時還冠上瑰麗別致 的詞語,給人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傽┩넕劕颊疶մ褻⻐槁倁ⵋ⪠帏 廣府首創擺年桔 龍船飯聚滿鄉情 廣州的迎春花市熱鬧非凡。廣東省 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介紹,年 三十行花街,街坊見到的每一種年花, 都有「好意頭」花語。 「行花街」本身就寓意著「行大運」, 一家人行一次花街,寓意一年都順風順 水。金玉滿堂、金枝玉葉等美好的詞 匯,都被巧妙地轉化為植物的名字。年 桔寓意大吉大利,桃花象徵大展宏圖, 竹子寓意步步高升,而「五代同堂」或「黃 金果」則代表合家美滿、金玉滿堂。銀柳 在粵語裏與「銀樓」諧音,寓意「有錢又有 樓」,「家有銀柳,越過越有」。 年桔、水仙、桃花是廣府人春節期 間擺設的三大傳統名花,其中年桔更是 不可或缺。粵語中「桔」和「吉」同音,廣 府人便以「年桔」寓意大吉大利、順順利 利,它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金桔、朱 砂桔、四季桔,必買一種,要的就是這 個「桔」字。有民俗專家認為,擺設年桔 為節日助興的做法,是廣府首創。嶺南 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柑橘產地。早在東晉 時期,裴淵《廣州記》就有關於羅浮山柑 橘的記載。據說,從唐朝起,廣府民間 已經有專門栽培以供賀年的年桔。到了 明清時期,柑橘業已發展至商品生產時 代,在廣府地區廣泛種植。有些廣府人 家還會在年桔上掛些「利是」封,寓意來 年如意吉祥。 農曆四月初八龍船起,廣府地區迎 來龍舟季。「扒龍舟」由起龍、採青、招 景、應景、賽龍、藏龍等一系列儀式組 成,步步都有好意頭相伴。 《廣東新語》描述古代扒龍舟習俗: 「歲五六月間鬥龍船」,龍船「得勝還埠, 則廣召親朋宴飲」,這種宴飲稱為食「龍 船飯」。俗話說「食過龍船飯,全年唔使 煩」,龍船飯寓意著風調雨順、幸福安 康、五穀豐登。各村菜式雖不同,但一 定少不了一道簡單小炒——龍船丁,傳 統龍船丁將豬肉、豆角、彩椒、菜脯、 花生等所有材料切成丁狀,再炒製而 成。既適合為龍舟健兒「祛濕」,又象徵 著村民對子孫滿堂、人丁興旺的美好願 望。吃飯時,老人們也會念出好意頭: 「吃完龍船丁,添子添丁多福氣。」 龍船飯最早主要是給劃龍船的人吃 的,讓他們吃了更有力氣划船。後來, 所有的來賓、觀眾也一起分享,逐漸演 變成熱熱鬧鬧的「龍舟宴」。每逢龍舟盛 會,在外工作、旅居外地的村民都會回 到村中吃龍舟飯,還有一些外村人和遊 客也會慕名而來,討個「好意頭」。 ■廣府一直有專門栽培以供賀年的年桔。 ■圖為盆菜。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好寓 意,從一日三餐到四季輪回,從衣 食住行到開業大吉、新婚典禮、添 丁之喜,廣東人處處都要將好意頭 進行到底、代代相傳,影響著人們 日常的一言一行。不僅積澱下豐富 的廣府特色民俗,也照亮著人們一 步一個腳印拚搏出廣式美好生活。 ꇕ鴤⻐⻊玨㠂䟩մ㧐镫㸢䮅 「㟳鴤」 鉿 160 18-20.04.2025 星期五、六、日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