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_04_2025星島日報(歐洲版)

丹巴縣位於大渡河上游,是藏羌 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帶,有 「千碉之國」的美譽。丹巴碉樓距今 已有千餘年歷史。《後漢書》曾記載, 「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 餘丈,為邛籠」。其中的「邛籠」,即 指丹巴碉樓。 位於墨爾多山鎮的基卡依村, 是丹巴古碉樓保存最好的區域之 一。自幼在村子長大的其米巴丹19 歲學習石砌技藝,如今76歲,是藏 族碉樓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 性傳承人。談及碉樓的營造技藝, 其米巴丹展示了兩樣主要工具。其 簡易程度超乎想像——一把一頭為 圓、另一頭似鍥的鐵錘,一塊木 板,僅此而已。 其米巴丹說,丹巴碉樓功能多 樣,建於關隘的用於瞭望禦敵,立 於村界的作為界碑,寨內的則是家 族地位的象徵。丹巴現存500余座 碉樓,最高者達30米,多為石砌結 構,歷經多次強震仍屹立不倒。「這 些碉樓和大山一樣堅固。」 丹巴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石 材資源豐富。建造碉樓時,石匠 需就地取材,將不規則的石塊打磨 平整。牆體採用「錯縫砌築法」—— 上下石塊嚴絲合縫,縫隙以黏土填 充,轉角處嵌入厚重的「過江石」加 固。這種技藝使碉樓兼具抗震性與 保溫性,「冬暖夏涼,風雨不透」。 從高空俯瞰丹巴,梭坡、甲 居、中路等村寨的碉樓群和藏寨如 同大地上的古老密碼,訴說著千年 歷史。尤其是民居,色彩鮮明、造 型獨特、錯落有致,一般為四層, 底層用作家禽養殖,二層多為會客 廳、臥室,三層多為臥室,四層為 佛堂,四層平台兼作穀物晾曬場 地。獨特的民俗、建築文化,如今 不斷吸引著八方來客。 「嘿咗!嘿咗!船到險灘鬼門 關,腳蹬手爬汗漣漣。」在四川岳池 縣渠江畔,年過七旬的老船工李文 廣與同伴肩掛纖索、腳踩草鞋,在 凜凜江風中吼起川江號子。一領眾 和、一呼眾應、一唱眾隨中,連綿 不斷的號子聲激盪峽谷,遠上白雲 間。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川 渝自古江河縱橫,享舟楫之利,船 工、縴夫闖灘鬥水之時,常「以歌 輔工」,便有了傳唱數千年、被譽 為「長江文化活化石」的川江號子。 「號子是吼出來的。船工勞動 的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號子,只要號 子聲響,船上的人就是一條心,一 股勁。」李文廣自小跟著父親在渠江 畔的拉船隊討生活。他12歲師從號 子組長段孟秋學習吼號子,熟記沿 江各種明礁暗堡。 掌握號子在各種水勢的運用 後,李文廣在16歲那年成為號子 頭。據他介紹,船工需要通過號子 統一動作、控制航速,無論是下水 扳橈或上水拉縴,行船時號子總是 連綿不斷。有時遇到大船上岸,數 百名船工會排成長陣匍匐在岸邊拉 灘。號子頭根據水勢、風向吼出不 同號令,船工們則在奮力拉灘時, 回以震天撼地的唱和。 在木船上出生、長大的女船工 向光榮回憶,小時候最愛聽同為船 工的母親唱「下水」「數板」號子,每 當聽到「嘉陵風光如錦繡,各家碼 頭有好吃頭」「川北涼粉拌麻油,沿 口蹄花份量夠」等唱詞,就感覺通 過號子窺見了船外更大的世界。 如今,隨著長江整治激流險灘 變少,以及現代航運發展,木船漸 漸被機械船舶替代,船工們洗腳上 岸,但川江號子卻從水中唱向了世 界舞台。1955年,中國音樂工作者 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川江號子 獲得金獎,川江號子從此蜚聲世 界。1987年,川江號子在法國阿維 尼翁國際藝術節上驚艷聽眾,被法 國媒體認為「不輸於在國際上成名 已久的伏爾加船夫曲」。2006年,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蓄水,川江航道 通過能力顯著提高。同年,「川江 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 錄。「嘿咗!嘿咗!」滾滾江水東流 去,但萬千江河船工的悲歡,以及 他們的號子,刻在這片土地上。 在遼寧省營口市遼河老街百年建築老世興銀樓工坊裏,作 為省非遺代表性項目老世興金銀製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的孫 朋,忙著對銀飾進行鏨刻加工。銀飾銀器的手工製作要經過熔 銀、鍛打、鏨刻、拋光等多道流程。傳承120餘年的製作技藝工 藝精細、紋樣豐富、造型獨特。為提升技藝水平,孫朋曾遠赴 雲南、廣西等地學習交流。剛剛過完27歲生日的孫朋已有10年 的銀匠經驗。從小就喜歡手工技藝的他,從學徒到成手,每一 次敲打、每一刀鏨刻都凝聚著他對銀匠技藝的熱愛與執著。 位於川西北高原的丹巴縣墨爾多山鎮,此刻,萬樹梨花盛開, 幾十座石砌碉樓高聳於梨花與藏寨間,引人注目。這些由石塊壘砌 的古老建築,曾是嘉絨藏族先民的智慧結晶,如今成為這個「千碉 之國」的文旅名片。 褪去「土味」的東鄉族刺繡, 從黃土高原邁向時尚T台,刺繡 產品也蝶變為龐大的文化IP,由 小眾民族家用品變為年輕人眼中 的潮流單品。 東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臨夏 回族自治州。該縣的刺繡文化影 響滋潤著每一位東鄉族女性。她 們祖輩傳承刺繡手藝,女孩出嫁 的嫁妝也由女孩及她們的女性親 眷親手繡製。 「從前的繡品有鞋墊、床幃、 枕巾,圖案是生活中常見的桃杏 鬧春、鴛鴦戲水、蜂飛蝶舞,刺 繡人數龐大。現在她們用刺繡點 綴書籤、領帶、披肩、時尚女 裝,思想更開放,想像力更豐 富。」東鄉刺繡致富帶頭人馬簫簫 講述了刺繡和當地女性攜手成長 的故事。 馬簫簫介紹說,東鄉刺繡從 沉寂鄉村,到創建企業發展為刺 繡文化產業,再到被評為甘肅省 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獲批建設甘 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後, 在各級政府及政策扶持下,邁向 時尚T台;當地成立東鄉刺繡協 會,打造東鄉刺繡樞紐基地,塑 造「女匠十三秀」品牌,「雲」建立 原創圖案資料庫⋯⋯發展勢如破 竹。「先後10餘位設計師為『天才 媽媽 x東鄉繡娘』提供創意支持, 研發創新刺繡產品設計總計70多 款,讓東鄉刺繡脫下『土氣』,塵 盡光生。」馬簫簫稱。 在社區刺繡樞紐可以看到, 婦女們端坐在繡架前,目光凝視 眼前的繡品,手指輕撚繡花針, 在繡樣上快速來回穿梭。從業多 年的馬簫簫快速捕捉到行業變 化,並鼓勵支持繡娘大膽創作, 在繡品中釋放民族魅力。 唜蛟㻘┪ꪛմ爌埀䑜㵊❔ ■李文廣(中)唱號子。 中新社 ■東鄉刺繡走秀服飾展示。中新社 ■丹巴縣墨爾多山鎮,碉樓、藏寨和梨花相映成趣。 中新社 ■孫朋在對銀飾進行鏨刻。 ■孫朋在用鐳射雕刻信息。 ■孫朋在加熱所需的銀料。 ■孫朋對銀飾品進行拋光。 ■孫朋為一對顧客介紹銀飾。 ■孫朋將老年顧客送出店門。 ■孫朋在對銀料鍛打塑型。 ■孫朋在營口老世興銀樓工坊裏製作銀飾。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B4 玘䈤觧骯 副刊 㘛潍⩱气首愲嵥 匯ꍂ⯢繉溫5⺬ 䀔ꟃ㞙嵥嶛䩤մ㻘䈢尉輏㲳舉괮㝙 石塊壘砌古建築 訴說千年歷史 ꗰ齈儚ꉅ岉 製作技藝傳承120餘年 ⵟ䖦攍⺜꼰 ▍本報訊 ▍ ▍本報訊 ▍ 18-20.04.2025星期五、六、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