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珠江南北仿若兩個 截然不同的世界。1933年,廣州第一座 跨江大橋——海珠橋開通的那一天,全 城轟動。14位90歲以上的老人帶領著市 民高呼口號,浩浩蕩蕩地從北向南通過 大橋。海珠橋的建成通車,給海珠島 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直到 上世紀60年代,海珠大部分 地區仍是魚塘農田。 2 0世紀5 0年代, 「工業大道」成為廣州工業發展的核心區 域。廣州第一艘萬噸巨輪、中國第一台 離心機、世界上第一件鈦製潛水服,以 及廣州重型機器廠——全國最早研製生 產分離機械的廠家⋯⋯均誕生於工業大 道,撐起了廣州工業的半邊天。萬寶牌 電冰箱、虎頭牌電池、五羊單車等全國 知 名 產 品 從這 裏生產製造、賣遍全國。 1967年5月,人民橋竣工通車,直 接與工業大道相連。自此,每至上下班 高峰,人們騎著單車,如潮水般湧向海 珠橋、人民橋,向著河南的工業區、港 口、碼頭進發。貨車也滿載著各類工 業品,通過海珠橋、人民橋,運往「河 北」,為廣州工業的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改革開放後,從珠江前航道到 後航道,一座座跨 江大橋如巨龍般橫空出世,將珠江天塹 化作通衢大道。不僅重塑了城市的空間 格局,更為海珠的騰飛插上了翅膀沿珠 江邁進。 在距今約1.2萬年前,海珠區及周邊 地區高出海平面約百米,與珠江前航道 北岸相連,形成一片廣闊的陸地。《廣州 日報》報道,大約一億年前,海珠島五鳳 村附近發生了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漱 珠崗就是火山碎屑岩堆積而成的。 隨著氣候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 約7500至8000年前,海珠島周圍的低地 被海潮淹沒,形成了若干小島嶼。 在數千年的海侵過程中,沿岸逐漸 變淺形成潮灘,並逐步堆積成平原。隨 著陸地不斷擴大,河湧分叉增多,先民 開始在此聚居,開啟了這片土地的早期 開發歷程。 海珠因古代珠江中的海珠石得名。 相較於「海珠」,老廣們對這片土地更為 熟悉的稱呼是「河南」。事實上,也是直 到1960年,河南區才改稱海珠區,取其 「海上明珠」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為甚麼叫「河南」,是否因地處珠江 南岸而得名呢?清代學者屈大均認為, 其名源於東漢大學者楊孚。楊孚出生在 海珠下渡村,與南越王趙佗並稱為「嶺南 文化的開拓者」,他還是嶺南第一位有著 作傳世的詩人、學者。當時人們常將嶺 南物產誤作舶來之品,為了讓世人了解 嶺南的真實面貌,楊孚撰寫了《異物誌》 一書(又稱《南裔異物誌》《交州異物誌》 等),描述記錄了漢代嶺南的動植物種 類、相關物產乃至民間風俗等,被公認 為嶺南第一部學術著作。《異物誌》中的 「贊」運用四言體,語言靈動鮮活,韻語 典雅優美,寓意含蓄深遠,頗有《國風》 的遺風,被視作粵詩之始。故屈大均《廣 東新語》謂「廣東之詩,始於楊孚」。 楊孚晚年從洛陽帶著兩棵松樹回到 闊別已久的家鄉——番禺(即廣州),他 將松樹種在庭院中。那年冬天番禺特別 冷,一天早晨楊孚起床後,忽然發現院 子裏的松樹上掛著一層白雪,這是有史 記載的廣東第一場雪。廣州下雪當然罕 見,人們說,這是楊孚在北方為官清廉 感動天地,連潔白的雪花都跟他到了故 鄉,因此稱他為「南雪先生」。因為楊孚 是從河南洛陽回來,人們便稱楊孚所住 的地方為「第二個河南」,珠江南岸被稱 為河南也是據此而來。歷代文人以「門鄰 楊子宅」為榮,百姓則紛紛種植松樹,由 此出現了不少與松樹有關的地名,如萬 松園、萬松山、大松崗、半松坡等地名 沿用至今。 走進海珠區下渡村東約一巷,至今 還可以看到一口頗不起眼的紅砂岩古 井。雖已有近兩千年風雨洗禮,但井水 依然清澈。時光荏苒,楊宅早在歲月塵 煙中湮沒,徒留楊宅後花園水井流傳至 今,人們為表達對楊孚的敬意,把它命 名作「楊孚井」。 歷史上,海珠區一帶有不同的名 字。東晉元興三年(404),浙江農民起義 軍首領盧循南下攻佔了廣州,隨後在河 南(今海珠區)建造了軍事城堡。這個城 堡後人稱為「盧循城」或「盧循故城」。 唐代,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 港口。長安三年(703年),為適應珠江三 角洲開發需求,將番禺縣治南遷至江南 洲(今海珠區),直到宋代皇祐年間,今 海珠島作為番禺縣治所長達300多年。 如今的江南大道是貫穿海珠區南北的交 通大動脈,每天車水馬龍。這條大動脈 最早稱河南中路,1981年沿用古縣治名 「江南洲」改為江南大道,正是對這一 段歷史的最生動注解。 「海珠」從鄉野發展為中心城區 尉嶯僻榓婷劓ꩾ 皒愲꾁⻔勑❔ 史前海珠連北岸 廣東首場雪得名河南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B5 廣東風情 ■燈火輝煌的琶洲。 ■海珠騎樓風光。 中國近代第二大水泥廠——廣東士 敏土廠於1906年誕生於河南江岸灘塗。 1917年至1925年期間,廣東士敏土廠的 廠址曾兩次被孫中山用作大元帥府的辦 公場所。孫中山等人最早駐紮於黃埔, 但因該地距廣州城區較遠,交通不便, 最終決定徵用廣東士敏土廠的兩幢辦公 樓作為大元帥府的所在地。 1923年2月,孫中山再次回到廣州, 設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同年3月31 日,大本營遷往廣東士敏土廠。孫中山 與宋慶齡在這裏的辦公樓裏共同度過了 他們在廣東的最後歲月。1924年,孫中 山在帥府南樓回廊撰寫了《建國大綱》。 大元帥府沿江向東約2.5公里,一座 鐫刻著「國立中山大學」字樣的牌坊巍然 矗立,牌坊之後就是江畔康樂園。 1902年,嶺南學堂(前身格致書院) 校方慧眼識珠,相中了這片「江水環抱、 古木參天」的風水寶地,遷徙至此。1927 年,鐘榮光成功將嶺南大學收回國人自 辦,學校改稱「私立嶺南大學」。 一代武俠文學巨匠梁羽生曾在嶺南 大學求學。他年輕時拜太平天國史專家 簡又文和饒宗頤為師。1945年隨簡又文 前往廣州,先考入嶺南大學化學系隨後 又轉入經濟系,在嶺南大學結識了陳寅 恪弟子金應熙。金應熙是當時嶺南大學 最年輕的老師,也是一個武俠小說迷。 梁羽生深受薰陶,「常和金應熙談論武俠 小說,談到廢寢忘食」。大學畢業後,經 嶺南大學校長陳序經推薦,至香港《大公 報》任職,也由此和金庸一同開啟了中國 新派武俠小說的時代。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進行大規模 調整,嶺南大學有關科系分別併入中山 大學和其他高等院校,其優美的校園和 教學設施則為現在中山大學南校區所用。 中國現代學術史上頗負盛名的學者 陳寅恪,在中山大學度過他的晚年歲 月。王季思、容庚、商承祚等著名學 人,也曾悠然漫步在古樹榕蔭下,青青 草坪邊。在馬丁堂、懷士堂、榮光堂那 一幢幢融合中西風格的建築裏,智慧之 光激勵著一代代學子傳承和發揚著康樂 園所承載的深厚學術底蘊與嶺南精神。 㝕⩧䊍䍠蔣尉皒մ哗聹气寛㳴ベ婣⟣㝍 行商建「河南」繁華地 龍驤大街臥虎藏龍 清乾隆年間,海珠島最西端的洲頭 咀風光旖旎、地闊人稀,再往遠走一些 就是以素馨花田聞名的莊頭村。這片水 鄉田園與十三行只是一江之隔,逐漸成 為廣州城外富商聚居地。十三行領軍人 物潘振承在洲頭咀買下一大片地開鄉建 祠,還於溪上建起漱珠、環珠和躍龍三 座石橋,從此入籍定居。潘氏後人陸續 建起潘家大院、南墅、南雪巢、六松園 等20多處亭台樓閣,被時人稱作潘園, 成為許多騷人墨客詩酒酬唱之所。 十三行其餘富商也紛紛追隨而來在 「河南」建房子、修宗祠。潘、伍、盧、 葉四大家族均在附近一帶建立各自的豪 宅大院,其中就包括後來的「世界首富」 伍秉鑒在南溪東畔建起的伍家花園。伍 秉鑒之子伍崇曜還修了一座在當時頗具 聲望的藏書樓——粵雅堂,堂內有「美酒 千壺書萬卷」。隨著富商巨賈「紮堆」居 住,漱珠湧兩岸越來越熱鬧,酒肆鱗次 櫛比,畫舫來往穿梭,商賈在此飲酒歡 宴。民族英雄鄧世昌故里鄧氏宗祠也離 這裏不遠,就坐落於龍鳳街道龍涎里。 20世紀20年代,廣州城進行現代城 市改造,河南新建了南華路、同福路、 洪德路等一大批新式大馬路,並沿街修 築騎樓,帶旺了這一帶的商業——上千 家商店與隔岸城區相互映襯。 不少民族實業家和歸國華僑看中 龍驤大街這一片比鄰南華路的「風水寶 地」,紛紛出資在此蓋起花園別墅。 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臥虎藏龍: 龍福東二巷2號先前的主人是創辦先施百 貨公司的馬德彪,龍福西一巷1號顧廬、 3號康廬,是廣州十大富商之一衛百癸所 建,衛百癸曾捐建南武中學和市紅十字 會醫院。龍驤大街19號是當年的華僑司 徒炳、司徒旭於1925年出資興建的。 而龍驤大街6號樓的第一任主人是 華南地區「梘王」周寶芬的父親周憲矩。 周家的事業起步於周寶芬的爺爺周在秀 開設的雜貨鋪。後來,周憲矩創辦了華 南地區最大的肥皂生產企業——廣州源 昌肥皂廠。抗日戰爭期間,剛滿18歲的 周寶芬正式參與肥皂廠的經營。1949年 後,周寶芬帶領家族企業率先在廣州申 請公私合營,改革開放後,他繼續為廣 州的對外開放、經濟發展以及粵港合作 作出諸多開創性貢獻,創造多個「第一」。 龍驤大街二十多棟花園別墅,見證 了民國時期愛國華僑歸國創業的歷史。 ■行商園林通草畫。 ■大元帥府。 隨著珠江三角洲的地質變遷, 海珠區逐漸從一片汪洋演變為水鄉 田園。從阡陌縱橫的田園牧歌,到 機器轟鳴的工業重鎮,再到如今領 航數字經濟;海珠的迭代史,正是 千年商都破繭成蝶的縮影,見證了 廣州從傳統商貿到現代經濟的跨 越,勾勒出廣州未來的輝煌藍圖。 䈰噻㝕ꇕ串鱏ꉭ㝙մ볨낗厝首ꄾꄭ 159 人民橋1967 洛溪大橋1988 江灣大橋1997 華南大橋1998 番禺大橋1998 丫髻沙大橋2000 南沙港快速2004 獵德大橋2009 新化快速2021 海珠橋1933 廣州大橋1985 海印大橋1988 鶴洞大橋1998 解放大橋1998 東圃大橋1998 琶洲大橋2003 新光大橋2007 海心橋2021 珠 「橋」連海 從廣州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現如今, 海珠區與18座跨江橋相連。此外還有多條跨江隧道和地鐵等,連通海珠島和廣州南北。 11-13.04.2025 星期五、六、日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