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山大學的西沙群島科 考為廣州海洋探索播下種子。1965年,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在廣州成立,眾多 海洋科研機構相繼落地。 1976年3月30日,萬噸科考船「向 陽紅五號」從廣州鳴笛出港,開啟新中 國首次遠洋調查。次日,「向陽紅十一 號」從黃埔港出發,兩船在西沙群島 附近會合,組成中國首次遠洋考察編 隊,橫跨東西半球,航程13800海里, 創下眾多新中國第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州海洋地 質調查局開展大量深海大洋探索, 在太平洋勘探發現了眾多深海礦產資源。 目前,廣州有7位海洋領域兩院院 士,66家涉海科研機構(含高等院校22 所),4處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34個 省部級以上海洋重點實驗室,27個省級 以上海洋工程技術中心。 高端海洋工程裝備不斷湧現,從無 人潛航器到深海採礦機械人,廣州正在 智能水下機械人、新一代潛航器等領域 不斷刷新紀錄。2024年11月,「夢想」號 大洋鑽探船正式在廣州入列,成為全球 面積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優的「海上 移動實驗室」,最大鑽深達11000米。 廣州海洋硬核科技還有很多,比如 「海馬」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探索三 號」深遠海科考及文物考古船、6000米級 深海光學探測器、海底管纜埋設機械人 以及大洋鑽探岩心庫等。2020年以來, 廣州市海洋生產總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 比重保持在10%以上,年均增長近6%。 2024年9月,國務院批復《廣州市國 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首 次將「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寫入 城市定位。從古港商船到跨境電商,從 廣彩瓷器到智能飛行器,海洋文化的開 放與冒險精神,正化作企業搏擊全球市 場的風帆。今天,海洋文化所孕育的闖 勁、拚勁以及「殺出一條血路」的膽識氣 魄,依然是廣州創新突圍,向「海洋創新 發展之都」挺進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撐。 1937年,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吳尚 時發現了七星崗古海岸遺址,離海岸線 100多公里,被認為是海面從大陸退出的 最遠里程。《廣州日報》報道,七星崗古 海岸形成於6000年前,是海浪拍擊沖蝕 的傑作。如今,這裏已建成古海岸遺址 公園。從七星崗向西騎行30分鐘,便是 曉港公園,公園內有一處紅巖石崖,浪 跡斑駁。這片赤紅色砂岩形成於億萬年 前的地殼運動,經數千年海浪侵蝕而成。 在曉港公園以東約30公里的黃埔區 南灣村,也有一塊1萬多平方米的巨岩。 岩崖高五六米,岩壁陡峭,被稱為廣東 第二大古海蝕岩,有「南海碣石」之稱。 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李平原博士 的研究,距今1.2萬年至8000年,地球 被冰川覆蓋,海平面比現在低100—140 米,珠江口延伸至260公里外的南海北 部大陸架邊緣。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 上升,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區被海水淹 沒,形成江海相連的古河口灣。此後, 海水退去,珠江泥沙沉積,島嶼連片成 陸,廣州等城市才「長」出來。 廣州海洋文化之所以悠久厚重,還 得益於「三江匯聚,山海環抱」的地理構 造。攤開中國地圖,廣東位於陸地南 端,粵北是綿延不斷的南嶺群山,阻擋 了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沙塵,孕育出 獨特嶺南風光。南嶺向南的餘脈末端, 就是廣州白雲山與越秀山,塑造出廣州 「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廣東中部是珠江沖積而成的三角洲 平原,肥沃而豐饒。廣州恰似一顆明 珠,鑲嵌在三角洲的北緣。廣東的南面 是浩瀚無邊的南海,常夏無冬、季風驅 動海水移動,為古代居民乘簡陋的舟楫 來往於南洋諸國,提供了天然動力。 背山面海,三江匯聚,這樣特殊的 地理環境,在國內其他沿海城市並不多 見。因此,廣州自古以來,既是陸路的 樞紐,又是海路的門戶,受到內陸文化 與海洋文化的雙重滋養。 在珠江口江海交匯處,形成深入大 陸腹地的海灣。這個楔子狀的海灣,海 岸線漫長,沿岸分布著廣州港、蛇口 港、香港港、澳門港等國際大港。 珠江口外的大海中,又有無數因山 脈沉沒海灣而形成的群島,諸如大虎 島、橫琴島、桂山島、萬山群島等,它 們屏列海中,不僅為來往海船避風、避 難之地,還能提供淡水、食物供給。這 些星羅棋布的島嶼,猶如陸路驛站,拉 近了廣州與世界的距離。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說:「可 能世界上沒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 距離的形勢,比廣州更為優越。」珠江口 雖然位於中國陸地的南緣,但恰好位於 南北半球陸地的中間區域。有人做過測 算,如果以廣州為圓心作圓,半徑1000 公里內武漢、海口等囊括其中;3500公 里內則覆蓋了北京、上海、東京、馬尼 拉、新加坡、曼谷等亞太地區的重要城 市。梁啟超曾說:「考各民族競爭交通之 大勢,則全地球最重要之地點僅十數, 而廣東與居一焉,斯亦奇也。」 珠江口至今仍是全球交通樞紐之 一,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廣州港等 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 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其中,廣州 港南沙港區已經開闢了連通全球100多 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的國際航 線。廣州白雲國際機場2024年旅客吞 吐量高達7636.9萬人次,繼續成為全球 最繁忙的機場。 孕育出敢冒險勇開拓進取精神 䏼䈤蔦⺜䣺嶯蕟 ▙뀹熏嶛纭⥝㞂 古海岸留「胎記」 山海環抱雙重滋養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B5 廣東風情 ■清代《羊城古鈔》形容廣州的山川形勝為「包山帶海,連山隔其陰,巨海敵其陽,五嶺峙其北,大海環其東,眾水匯於前,群峰 擁於後」。圖為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內的港珠澳大橋。 ■「夢想」號大洋鑽探船。 正是因為與世界交往頻繁,近代之 後,廣州猶如一架望遠鏡,外國人通過 它窺探東方文明古國的神秘,中國人則 在這裏眺望世界,進而引領中國近代新 思潮和社會變革。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南 下廣州禁煙。進士出身的林則徐學富五 車、才高八斗;但在廣州,他看到另一 番景象,英文報紙、西醫藥房、外銷 畫⋯⋯隨處可見。他意識到,在其所知 之外,還有一個浩瀚的大千世界。為盡 快了解這個世界,林則徐組織編撰了《四 洲誌》,敘述世界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 史和政治狀況,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部 相對完整、系統的世界地理誌書。林則 徐也因此成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當林則徐在廣州編撰《四洲誌》時, 有個15歲的廣州府香山少年容閎正在澳 門馬禮遜學堂的閣樓學習英語。1847年 1月,容閎、黃寬和黃勝跟隨美國人布 朗從廣州黃埔港出發,前往美國求學, 成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這個在西式學 校學會用刀叉吃飯的年輕人,20年後促 成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70%出自廣 東,深刻影響了中國。 來自廣州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日後成為了第一代中國鐵路工程專家。 當詹天佑回國時,鄭觀應正奮筆疾 書驚世駭俗的《盛世危言》:「欲制西人以 自強,莫如振興商務!」這個廣府人把 「商戰」概念刻進求新求變的骨髓,影響 了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很多人。 康有為大呼「能變則強,不變則亡」。他 在廣州創辦萬木草堂,把「求變」二字烙 進每個讀書人心頭。在此求學的梁啟 超,後來提出「變者天下之公理」的名 言。他的那篇《少年中國說》,至今仍在 課本裏激勵中國少年奮發圖強。 當梁啟超在《新民說》裏呼喊「欲維新 吾國,當先維新吾民」時,他說的不僅是 思想革命,更是海洋文化敢闖敢拚的破 立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藏在南海神廟碑 林和十三行商人的契約文書裏,也流淌 在東山洋樓、西關騎樓街以及各種新式 學校、醫院中,成為廣州海洋文化開放 包容、進取開拓的生動見證。 「ꪛ濤澚┿汔」մ䑜꽟偈䘽愲獘劋首긞 海絲路歷千難 粵人闖出商都繁華 珠江口海河重疊,是海洋動物生長 繁衍棲息的樂園,不僅有被譽為「水上 大熊貓」的白海豚,還生活著150多種 魚類、40多種浮游植物、60多種浮游動 物,堪稱天然糧倉。廣州及周邊地區發 現的相關遺址顯示,古越人很早就在這 裏生活,他們依水而居、以漁為業,他 們被認為是蜑民的祖先。 重商是海洋文化的一大特徵。廣州 是中國最早的商港之一,南越先民成為 開闢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先行者。嶺南 地區早在先秦時期就與南海諸國有了貿 易往來。《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番禺 (即廣州)是珠璣、犀、玳瑁、果、布等 商品的集散地。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腹 地發掘出兩千多年前的南越文王墓,出 土了乳香、象牙等舶來品。 自唐中葉以後,海上絲路取代陸上 絲路,成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作為 海絲的起點之一,廣州海貿也達到極盛 之境。唐人賈耽曾記載,中國的海舶從 廣州啟航,歷南海、印度洋,直抵巴士 拉港,長度超過14000公里,是當時世界 上最長的航線。宋代,廣州也依然保持 其繁盛的格局。 晉代僧人法顯的《佛國記》就記錄了 海上航行九死一生的歷程。東晉末年, 65歲的法顯西行取經後,乘商船沿海上 絲綢之路返回廣州。啟程不久便遭遇暴 風,桅杆斷裂、船體損壞,商人們紛 紛拋貨減重。法顯蜷縮艙中緊抱典籍, 生怕落入水中。就這樣漂流13晝夜後, 船遇一小島,船隻被修補後繼續航行百 日,抵達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再 次等待5個月,又啟程往廣州。不料,途 中卻遇颱風,商船被吹偏航向,缺水、 缺糧,船體顛簸,艙內惡臭,法顯嘔吐 不止,幾近葬身大海。幸虧最終安全抵 達岸邊。蹣跚上岸後,他才發現自己竟 然到了山東,距廣州有2000多公里。 明清時期,外商聚於廣州城,一批 傳教士也跟隨商船來到澳門、廣州等 地,帶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技成果、新 奇物品以及新的思潮,打開了南粵人的 眼界。17世紀中葉,德國傳教士湯若望 攜望遠鏡經由廣州府進入中國,望遠鏡 當時被稱為「千里鏡」。 多元文化共生,是廣州海洋文化的 另一個寫照。今天,廣州許多著名文化 遺蹟,如西來初地、光孝寺、六榕花 塔、華林寺、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 墓、南海神廟、黃埔古港⋯⋯都是中外 文化交流的鮮明印記。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 ■黃埔古港碼頭遺址。 從1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 一個起點,到100多年前的一口通 商,再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洋 成就了廣州歷史的高光時刻,也塑 造了廣州人敢為人先的拚搏性格, 並轉化為城市的精神底色。如今, 廣州正憑著開拓、進取、創新的膽 識氣魄,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둛盛嶯崎鎥⤭彑槁մ暾沖槊楉㵶 158 04-06.04.2025 星期五、六、日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