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25.03.2025 星期二 港聞 盧寵茂23日指,過去 兩年香港先後成功 完成2宗「跨境器官」捐贈 個案,成功為年幼的女 嬰芷希及祈祈換心,亦 特別感謝內地捐贈者的 父母,在面對「最傷痛的 時候」仍能捐出子女器 官,造就「奇蹟出現」。 他坦言沒有「器官捐贈」,就沒有「器官移植」, 捐贈者家屬能在悲慟之時將個人「損失」轉化成 另一個人的「得著」,可謂是「最偉大的表現」。 換心病人感激捐贈者無私奉獻 盧寵茂續指,器官捐贈不但能令病人重獲 新生,其家庭也能維持完整,甚至能幫助到 整個社會,讓受贈者能從「可能要經常出入醫 院」、需很多人支援生活的狀態,恢復至重拾 健康,且能變回「就業貢獻社會」的人,「這對 整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曾兩度「換心」的病人馮愛蓮(小圖)表示, 感激捐贈者及捐贈者家屬的無私奉獻,讓她能 延續生命。肺臟受贈者賴瑞蘭表示,換肺前需 使用氧氣機協助,經常進出醫院,接受雙肺移 植後重獲新生,「能站在此處,可以說話,可 以唱歌,可以呼吸,都是全靠捐贈者」。 不過,雖然登記人數增加,接受器官捐贈 者數目仍然有限。香港移植學會會長馮恩裕 指,過去15年全港約有2163人接受器官捐贈, 過去2年的54名遺體捐贈者亦成功挽救138人的 生命,「不過以750多萬人口計,香港平均每百 萬人才有約3.6名捐贈者,仍屬全球最低地區之 一」。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錦滔指,隨著器 官移植技術持續精進,成功移植案例亦不斷增 加,唯社會對器官捐贈的認知仍待提升。他透 露,醫專近日已成立「器官捐贈專責小組」,冀 透過教育和宣傳、集合不同專科和相關持份者 的智慧,制訂有效的策略,進一步推廣器官捐 贈文化。 黃龍輝:傳媒報道增公眾關注 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會長黃龍輝則指,自 新冠疫情後,衛生署的健康促進處每月均在大 學、公院、政府部門等地擺放街站,「市民只 要提供身份證,不用5分鐘便完成登記,對登 記數字上升功不可沒。哪怕走過的100人中只 有一個人登記,半日已可能多數十人登記為器 官捐贈者」。他指,傳媒力量亦很重要,尤其 是大篇幅作器官捐贈呼籲的報道,可增加公眾 關注。 器官捐贈可挽救生命,亦能延續大 愛。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23日於「第15 屆器官受贈者感恩大會」致辭時透露,目 前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上的登記數字 已近4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但他強調 已登記者仍不到全港約750萬人口的十分 一,形容有很大進步空間,冀未來登記數 字有「跨越性」上升。香港移植學會亦指, 全港現時每百萬人口僅有3.6個捐贈者, 仍是全球器官捐贈率最低地區之一,仍需 努力。對登記人數回升,有病人組織指公 院、大學及政府部門等地廣設「街站」,及 傳媒大幅報道器官捐贈個案,均可引起社 會關注,對「登記人數增加功不可沒」。 ꂁ40觧☭溫阿㊯㴸䯨鯃ⱁ偈둛 移植學會冀再提升:仍是全球捐贈率最低地區之一 ▍本報記者蕭博禧香港報道 ▍ 針對香港近年發生 多宗涉及建築地盤竹 製棚架的嚴重、致命意 外,政府日前推出新措施,要求本月中起招 標的新建樓宇工程合約,最少要有一半採用 金屬棚架。有關注建築工人安全的工會及團 體表示歡迎,認為有助減少相關意外發生。 亦有另一些工會及部分建造業界人士提出質 疑,認為建議未必能有效提升地盤安全,卻 會危及大量本地竹棚工人生計,令香港本已 相當高昂的建造成本進一步上升,不利政府 提速提量建屋。 以竹棚進行高空建築工序,相傳早於商 周時代出現。好處是就地取材,成本較低, 而且靈活多變,可隨時因應地盤空間和建築 物形狀即場削竹調整,不像現代金屬棚架較 多使用預製標準組件,較難臨時切割改動。 加上竹本身是空心,密度低,重量輕,易於 運送及存放,出現冷縮熱脹的問題亦較小, 特別適合搭建用於高空、凌空外牆維修的「飛 棚」。 不過,相對於金屬棚架,竹棚是否穩妥 安全,很依賴搭棚師傅的技術和手工,以及 在棚上工作的工人有否恰當地使用。竹棚經 風吹日曬雨淋而出問題的機會亦較高,需要 定期檢查和維護。尤其香港的建築物越起越 高,大量使用玻璃幕牆和鋼材設計,令竹棚 更難「落釘」加固。還有極端天氣令狂風暴雨 增多,都對竹棚安全性構成威脅。此外,一 般而言金屬棚架可提供更工整的通道和平 台,工人在棚架上工作會較為方便和安全。 據政府指出,現時業界約有1萬名註冊 棚工,當中近8000人為金屬棚工或同時擁有 兩種資格,即是純竹棚工只有約2000人;加 上當局並非全禁竹棚,建造業議會已提供課 程協助工人學習新技能,相信建議對業界人 手供應和工人生計影響不大。但根據工會所 講,由於金屬棚架較竹棚重,對工人的體力 要求較高,許多年長的註冊金屬棚工其實已 不勝任,老竹棚工人亦難以轉型,實際活躍 的金屬棚工只有約4000人;尤其金屬棚工可 申請輸入外勞,建議對本地棚工會造成極大 影響。 成本方面,業界估計改用金屬棚架會較 竹棚高出2至3倍,而且不但涉及建材和運 輸、存放成本,還有搭建和拆卸時需要更多 人手和時間。近年政府財赤嚴重,引發社會 關注工務工程造價偏高和施工期過長等問 題,推出多項措施希望可提速削支,限制竹 棚建議卻與此背道而馳。業界尤其擔心政府 會要求連私營工程也要逐步改用金屬棚架, 進一步打擊現已相當慘淡的私人建築市場。 誠然,工人的生命遠比生計或成本重 要,但業界亦指出,近年出現所謂涉及竹棚 的地盤意外,絕大部分都與竹無關,而是涉 及人的問題。包括因趕工或工程合約價低者 得問題,令原本獲穩妥搭建的竹棚,因缺乏 保養和監察而鬆脫損毀,以至因個別工人安 全意識偏低,貪方便無纜好安全帶或亂放工 具而出意外。有關問題轉用金屬棚架後同樣 可能發生。 如前文所述,竹棚與金屬棚架是各有優 劣,香港遲遲未有跟隨內地大規模棄用竹 棚,在不經意傳承了這種中國傳統建築工 藝,以至成為了海內外旅客的打卡景點,正 是因為香港普遍地盤細、樓宇密、舊樓多, 尤其高空維修工程甚多,有必要因地制宜適 度保留竹棚。 再者,如同其他高風險建築工序,要有 效減少意外發生,必須多管齊下和多方合作 努力,從工人培訓、安全教育、地盤巡查、 執法檢控,以至招標及分判制度等入手,絕 非單純更換一、兩種建材物料或不算嶄新的 技術,就能取得顯著成效。希望當局會適 時、切實評估新措施帶來的好處與壞處,避 免長官意志,為改而改。 㝂硆뱉┬庿啴厝䟩㜾մ㎌㐍⯜㵀ⴤ掿侊脯侊 期望中央 器官捐贈登記 名冊登記數字 有跨越性上升, 歷史紀錄是留 給我們去破的。 醫務衛生局局長 盧寵茂 ■香港移植學會聯同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23日合辦「第15屆器 官受贈者感恩大會」。 蘇正謙攝 公營醫療收費調整方案,料在本月內公 布。不少醫療團體近日陸續表態支持,香港 家庭醫學學院副院長劉浩濂向《星島》表示, 樂意配合政府,透過提供專業意見和公眾教 育,幫助市民理解改革目的和長遠意義,並 促進基層醫療的普及發展。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亦謂,隨著臨床證據 更新,不少放射學檢查已變得「沒有需要」, 部分更「幾乎已經過時」,相信放射學服務的 醫療融資或政策變更,可確保有需要人士及 時獲得必要診斷和治療,維持高專業醫療標 準。 劉浩濂23日稱,相信改革宗旨是以更合 理方式分配資源,確保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 服務市民,「學院堅信改革不是要削減醫療 服務,是要令資源更好地照顧真正有需要的 病人」。他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基層醫療 健康藍圖》亦正是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重 要概念。 就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劉浩濂透露學院 將有一系列建議及行動,包括鼓勵家庭醫生 積極參與「慢病共治」計劃,亦建議家庭醫生 教育病人,學會區分「急症」和「非急症」情 況,鼓勵病人在非緊急情況下使用基層醫療 服務,減輕急症室壓力。面對病人疑慮,例 如檢查是否越多越好,家庭醫生可提供建基 於醫學研究結果的解釋和實用建議,幫助病 人消除誤解和焦慮。 對政府擬就公院門診的電腦掃描、磁力 共振項目作逐項收費。香港放射科醫學院表 示,現時臨床證據已經明確指示,並非每位 頭痛患者均需做影像檢查,例如有偏頭痛病 史但沒有出現新的「令人擔憂症狀」的患者, 或毋須作影像檢查。 學院補充,更新的臨床指引強調「明智 使用」影像檢查的重要性,確保患者根據具 體表現和風險獲適當處理,並減少不必要的 影像檢查,免卻病人承受不必要的輻射或其 他檢查相關的風險。 公營醫療收費調整方案目標本月內公 布,《星島》獲悉醫管局高層過去一周陸續接 觸病人組織解說,確認擬為急症室收費實施 兩級制,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放射服務擬 按項收費,唯對具體收費守口如瓶。有病人 組織指,解說內容「基本上已在外面聽過」, 認為真正的諮詢應由作為政策局的醫務衛生 局出面。亦有病人組織稱,當局應透過公眾 諮詢,讓社會就何謂「合理共付比例」凝聚共 識,「現在純粹由政府說這是合理水平,感 覺上好像市民要硬受」。 過去一周最少已接觸三組織 公營醫療收費調整醞釀超過一年,近月 陸續有消息傳出,至本月14日本報因應有病 人組織反映就收費檢討未獲諮詢,向醫衛局 及醫管局查詢,隔日獲兩局回覆指,醫管局 已陸續展開與不同病人組織及代表接觸交 流,解說考慮因素並聽取意見。據了解,醫 管局高層過去一周透過電話或會面形式,接 觸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香港病人政策連線、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等最少3組織。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關注調整 對基層市民、中下夾心階層及慢性病患者的 影響,有向醫管局建議放寬醫療費用減免機 制,包括讓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成員直接 受惠;放寬申請醫療費用減免的入息及資產 審查;將領取長者生活津貼者豁免收費年齡 門檻由75歲降至65歲等。政府下一步亦應考 慮重啟有關醫療融資討論。 彭重申,收費檢討醞釀多時,內容遲遲 未公布不利社會聚焦討論,「儘管政府再三 強調增加的收入用於病人,但加費在大眾觀 感上也難免與財赤扣連」。他又說,收費調 整牽涉層面廣,當局應透過公眾諮詢,讓社 會就何謂「合理共付比例」凝聚共識,「現在 純粹由政府說這是合理水平,感覺上好像市 民要硬受」。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表示,真 正的諮詢應由作為政策局的醫衛局出面,而 非由角色屬執行機構的醫管局「盡個責任」地 單向解說,「講的內容基本上在外面聽過, 都是一些框架,不是說如果加到300元,問 你們(病人組織)有甚麽意見?我覺得性質 不同」。林認為,涉及大幅度調整收費的項 目,應給市民更多時間適應。 建議分階段實施設緩衝期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表示,曾 反映憂慮急症室分流制度計算收費,或衍生 爭拗;局方當日回應指,急症室醫護會做好 準備及培訓。他希望收費調整分階段實施, 並設緩衝期,「最少3個月至半年才生效」。 洡☭篂縩养꒜硆㹾둛㺾մ甭⺢ㅠ⻔闋靿 「긋頛雟」 ■公營醫療收費調整醞釀超過一年,近月陸 續傳出急症室收費擬實施兩級制等消息。 劉駿軒攝 醫療團體撐收費改革「更合理分配資源」 新聞分析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