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 25.03.2025 星期二 中國時事雜誌 到目前為止,長三角區域內的千萬人口 城市增至4座,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 合肥,遍及一市三省。下一座超大城市何 在?有媒體披露,浙江溫州、寧波,江蘇南 京的常住人口均已超過950萬人,溫州、寧 波在970萬以上,近年來兩市的年度常住人 口增量交替領先,展開朝向長三角下一座 「千萬人口大市」的衝刺賽。 2021~2023年,浙江的常住人口增量連 續三年在各省份中居第一位,溫州、寧波與 省會杭州一同構成支撐全省人口競爭力的 「鐵三角」,去年三市對全省人口增量的貢獻 率超過60%。面積1.2萬平方公里的溫州曾 多年位居浙江第一人口大市,2010年「六普」 時常住人口已超過900萬,但此後人口增速 放緩。而憑藉製造業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 數量全國第一等產業優勢,寧波對人口的吸 引力大增,2017~2022年,每年的常住人口 增量都超過溫州,兩地的總量差距隨之縮小 到僅6.1萬人。 正當觀察人士猜測寧波可能比溫州更 早撞線「千萬人口」時,變數又生。溫州聚 焦「5+5+N」現代產業集群建設顯出成效, 2023、2024年的GDP增速保持在6%以上, 經濟活力成為吸引人口的砝碼,人口增量連 續兩年趕超寧波,且2024年的增量優勢由上 年的0.3萬擴大到1.1萬。目前,兩地的人口 自然增長率都已是負數,人口增長有賴於外 地人口遷入。除了持續推動產業升級、優化 營商環境,寬鬆的人口政策、城市親和力成 為「搶人」的標配。 溫州主打提升「青和力」。今年,該市將 實施衝刺千萬人口城市「十大舉措」,深化青 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構建人、產、城融合發 展的新生態;統籌推進「十萬學子看溫州」 「青創強城」行動計劃,落實促進青年就業創 業十條舉措,開拓就業崗位12萬個以上;實 施新溫州人青年溫暖安居計劃,深化隨遷子 女入學便利化改革,辦好畢業求職、婚戀社 交等青年的身邊實事;打造「青年社區」,建 設一批「青年味」商圈、健身圈、服務圈,以 活力小場景煥發城市年輕態。 2018年以來,寧波已5次放寬落戶政 策,在浙江率先試行居住證轉戶籍制度,在 該市城鎮地區連續居住並登記滿3年,持有 《浙江省居住證》,就可申請將戶口遷入,並 系統推進人口「擴總量、調結構、優布局、 提素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深化 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擦亮「寧波五優、人 才無憂」服務品牌,也是為早日達到「千萬人 口大市」目標。 ꩾ┩閣┬齢 「銘鱪鮭」 忁䈤㷠峒┪悎嶀尉䖎嬡 近兩年,中國超大城市人口發生變化, 從各地陸續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來看,哈爾 濱市人口跌破千萬,東北已無千萬人口城 市。鄭州常住人口增長迅速,此前多年一直 蟬聯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的西安,過去一年 常住人口新增8.2萬,遠低於鄭州。 千萬人口城市變局中,最明顯的一個變 化就是,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常住人口 重回正增長,集體逆轉。其中,北京2023年 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1.5萬人,結束了六連降。上海2023年末全市 常住人口為2487.45萬人,比2022年增加11.56 萬人。 廣州常住人口也回歸增長,而且人口總 量再創新高。廣州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 末常住人口1882.70萬人,比上年增加9.29萬 人,同比增長0.50%,增速比上年提高0.91個 百分點,增量、增速均為近三年最高。廣州 繼續穩居廣東省人口第一大市的位置。深圳 常住人口同樣創歷史新高,2023年末常住人 口1779.0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83萬人, 這一人口增量位居北上廣深之首。人聚則城 興,北上廣深人口增速逆轉,展示城市的發 展活力、承載力和吸引力。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馮 奎表示,隨著一線城市的空間結構不斷優 化,未來一線城市帶動形成的一線城市群、 一線都市圈將具有更強的人口與經濟承載力。 從人口增量來看,千萬人口城市中,鄭 州人口增量居首。鄭州統計局資料顯示,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00.8萬人,突破 1300萬人大關,較2022年增加了18萬人,人 口增量在17座千萬人口之城中居首。鄭州常 住人口佔全省比重為13.2%,不僅遠遠落後 於武漢(23.6%)、西安(33.1%),也低於合肥 (16.1%)、長沙(15.8%)。這從另外一個角度 也意味著,鄭州未來還有很大的人口增長空 間。 鄭州人口增量為何如此靠前?這與鄭州 經濟發展和轉型邁入快車道密不可分。2023 年鄭州經濟增速達到了7.4%,今年一季度經 濟增速達到6.2%。 產業興,則人才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 展良好也為鄭州凝聚了更多人氣。一季度, 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6.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一代資訊技 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0.7%、21.2%。馮奎 分析,鄭州人口增長與其所在區域的城鎮化 率發展水準有較大關係,其綜合條件好,特 別是就業崗位相對充足,成為吸引人口重要 原因。 當3月10日合肥官宣常住人口突破千萬 時,這座曾被稱為「中國最大縣城」的省會城 市,用14年時間完成驚人逆襲。數據顯示, 2012年合肥常住人口僅857萬,到2024年達 1000.2萬,人口增幅超16.7%,相當於每年新 增一座中等縣城規模。更值得關注的是,其 城鎮化率86.38%已超上海(89.3%)之外的所有 長三角城市。這個曾因「合肥鐵路修到哪,經 濟窪地就到哪」被調侃的城市,如何改寫命運 軌跡?答案藏在三大戰略密碼中。 區位再造:從邊緣窪地到雙圈樞紐。合 肥先後躋身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崛起兩大國 家戰略,成為中國唯一橫跨兩大戰略的核心 城市。2024年,其高鐵網絡密度達0.85公里/ 百平方公里,超過南京(0.79)和杭州(0.81), 構建起「3小時通勤長三角,5小時輻射中西 部」的交通格局。 2011年三分巢湖讓合肥獲得3000平方公 里土地和百萬級人口增量,2024年市轄區面 積達1339平方公里,較2010年擴大2.3倍,為 產業布局騰挪出戰略空間。作為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連接點,合肥 2024年承接產業轉移項目287個,其中新能源 汽車產業鏈項目佔比達41%,形成「研發在滬 杭、製造在合肥」的新型分工模式。 產業突圍:政府風投締造科技傳奇。 2007年押注京東方,帶動新型顯示產業年產 值突破2000億;2016年投資長鑫存儲,催生 半導體產業集群;2021年引入蔚來汽車,拉 動新能源汽車產值3年增長470%;這種「以投 帶引」模式,讓合肥政府基金年化收益率達 24%,被《經濟學人》稱為「中國最聰明的城市 投資者」。 戰新產業爆發式增長。2024年合肥戰新 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58%,其中:新 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20萬輛,超越廣州;新型 顯示面板全球市佔率22%,僅次於京深;人 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三年翻三番。2024年技 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200億,每萬人發明專利 擁有量達68.2件,是全國的3.1倍。 曗戧 「ꃺ聁」 մꎎ䈤鸼麃ⵍ做☭⺛㙨ꓪ睙┞㓻 常住人口破1000萬 GDP總量達萬億 安徽省統計局日前發布2024年安 徽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 報:2024年末,安徽全省常住人口6123 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增長0.03%。 公報發布了16市常住人口,其中合肥 市常住人口為1000.2萬人,城鎮化率 86.38%。隨著合肥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 萬,中國目前已有18座常住人口破千萬 的超大城市。 ▍本報訊 ▍ 截至2024年,中國人口超過千萬的17個城 市分別是:重慶、上海、北京、成都、 廣州、深圳、武漢、天津、西安、蘇州、鄭 州、杭州、石家莊、臨沂、東莞、長沙、青 島。 報道稱,連續三年,常住人口增長最顯 著的地方出現在中部地區,且每年易主—— 2021年增量第一的是武漢,2022年是長沙, 2023年花落合肥。而此前的2010年至2020 年,人口增長冠軍幾乎都在廣州、深圳、杭 州等城市中產生。 近幾年,合肥市淨增常住人口持續攀 升。2021年,該市淨增9.5萬人,2022年淨增 16.9萬人,2023年淨增21.9萬人,成為「中國 人口增量第一城」。去年,該市常住人口為 985.3萬人。合肥預測至2035年常住人口將超 過1300萬人,實際服務人口超過1500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統計的是合肥市常 住人口,與超大、特大城市的劃分有所區 別。據了解,「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 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1000 萬,為特大城市。 合肥市土地總面積1.14萬平方千米,約佔 安徽全省土地面積的8.2%,其中,市轄區面 積1339平方千米。去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合 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下稱 《規劃》)。根據《規劃》,合肥的城市定位是「安 徽省省會,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中 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合肥的核心功能定 位為「中部先進製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 高地、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 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儲昭海表 示,《規劃》劃定了城鎮開發邊界1289.29平方 公里,其中新增規模556.2平方公里。規劃期 內,充分支撐了包括科創空間、產業新城、 基礎設施在內的,準備開展城鎮集中建設開 發的空間,為合肥邁入超大城市行列,實現 千萬人口、萬億GDP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 充足空間保障。 2 0 2 4年,合肥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6 . 1%,高於中國1 . 1個百分點,總量達到 13507.7億元,躋身中國GDP前20強。 合肥的人口突破,折射出中國城市化的 兩大趨勢:一方面,積體電路、量子資訊等 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的高品質就業崗位,讓 「產城融合」進入良性循環。2023年合肥戰 新產業產值增長12%,帶動常住人口城鎮化 率突破85%。另一方面,安徽「強省會」戰略 下,合肥近十年從省內兄弟城市「虹吸」超200 萬人,六安、安慶等地人口持續外流。這種 「單極突進」模式,在區域均衡發展層面引發 熱議。 躋身超大城市俱樂部後,合肥面臨的考 驗才真正開始:地鐵里程不足成都1/3,三甲 醫院數量僅為武漢一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在長三角墊底⋯⋯當人口增速(年均超20萬) 持續跑贏公共服務配套,這座「風投之城」急 需補上民生短板。 更關鍵的是,在長三角41城「高手林立」 的競技場中,合肥既要與杭州爭奪數字經濟 人才,又要應對南京的「跨省虹吸」,突圍之 路並不輕鬆。 合肥的千萬人口里程碑,既是中國城市 「科技造城」的樣本,也是區域經濟格局劇變 的縮影。當「以產聚人、以人興城」的發展邏 輯逐漸取代單純的政策傾斜,這座城市的進 階之路或許能給鄭州、長沙等追趕者帶來啟 示:人口規模從來不是終點,如何讓千萬個 體與一座城共同生長,才是真正的課題。 ⻉艰䧯睙18⠥鱪㝕㓻䉗 區位再造產業突圍 邊緣省會進化至新一線 ■合肥近年發掘老城區活力,罍街嫋嫋煙火氣,升溫繽紛夜經濟。 新華社 ■鄭州東站候車大廳內人頭攢動。 中新社 為何眾多城市爭相 成為「千萬人口城市」? 背後的經濟利益是實質 推動力。重慶市的案例鮮明地展現了人口規 模如何助力城市經濟的迅猛增長。這座匯聚 了超過3000萬人口的城市,其經濟實力在中 國始終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2024年,該 市的GDP增長率高達2%,這得益於其不斷 壯大的人口規模。 人口眾多為重慶市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潛 力。隨著該市人口數量的持續攀升,當地消 費者的購買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據 2024年的統計,重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 39159元,較上年增長了1%,這充分展現了 當地消費者購買力的持續增強以及對各類商 品和服務日益旺盛的需求。這種強勁的市場 需求不僅推動了重慶市產業的繁榮發展,也 為城市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了強大動力。 人口聚集為重慶市帶來了顯著的產業集 群效應,有力地推動了該市的經濟增長,並 增強了其在全國範圍內的競爭力。隨著大量 人口的湧入,眾多企業和機構紛紛被吸引至 重慶市,尤其以汽車產業集群最為突出。這 一產業集群不僅推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蓬勃 發展,更構建了一條完備的產業鏈。此外, 重慶市的產業集群效應還吸引了大量外資的 注入,為該市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慶市人口規模的擴大,不僅推動了本 地經濟的持續繁榮,更提升了該市在國際舞 台上的影響力。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的重要城 市,重慶正日益展現出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 作用。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重慶不 僅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物流中心和交通要 衝,更發展成為一座享譽世界的文化旅遊名 城。這裏舉辦的各類國際會議和活動,不僅 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目光,更為重慶市的經 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驟籮戀愖茥氘噻겑聁 俠⻉魗徏仺㏔갿☆嵥 ■民眾在重慶涪陵紅酒小鎮景區體驗遊樂設 施。 中新社 新聞分析 數量到質量 人口大躍遷 人才虹吸效應。合肥近三年新增就業參保 大學生超100萬,其中2024年達35萬。每 10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者2.8萬人,280 萬高素質人口構成創新主力軍。 人口結構年輕化。合肥2024年出生率高 出全國1.21個千分點,0至14歲人口佔比 17.3%,較2010年提升4.2個百分點,形 成「越生越引」的正向循環。 公共服務配套革新。新建基礎教育集團 23個,三甲醫院數量5年翻番,軌道交通 運營里程達285公里,「15分鐘生活圈」覆 蓋率91%,破解「大城市病」魔咒。 潛在風險預警:新產業同質化競爭加 劇;都市圈內部資源爭奪白熱化;公共 服務供給增速仍滯後人口增速1.2個百分 點。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