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_03_2025星島日報(歐洲版)

20世紀50年代,石灣陶業迎來了前 所未有的變革。廣州人民美術社成立, 下設陶瓷工場。這一時期,石灣新老陶 工、藝人互相學習,大膽開拓,開創了 現代陶瓷工業。陶塑藝術更是蓬勃發 展。天津著名藝人「泥人張」的到訪和 中外藝術家的陸續抵達,讓石灣成為 藝術交流的一方熱土。 當時,石灣匯聚了最優秀的大師 與名家,如劉傳、區乾、曾良、莊 稼、廖洪標、劉澤棉等,他們或精於 人物肌理的細膩表達,或擅於民間風 情的生動塑造,創作出一大批陶藝 珍品。 劉傳在繼承前輩名家技法的基礎 上,塑造了《張飛》《水滸》等一批富有民 族氣息的傳世傑作。1992年在香港的陶 瓷展上,劉傳的作品價格與著名紫砂陶 藝家顧景舟的紫砂壺不相上下。 改革開放以來,石灣人從意大利引 進生產線,全自動生產彩釉磚,年產量 達30萬平方米。這是中國第一條建築材 料全線引進設備。佛山建築陶瓷的領先 地位也就此形成。1990年北京的亞運 村,80%的陶瓷產品來自佛山。 陶塑藝術也呈現新的氣象,一批受 過美學高等教育的石灣學子學成歸來, 開創了石灣陶藝新的時代。開先河者是 梅文鼎,他把中國書法篆刻引入陶藝創 作之中;劉藕生另闢蹊徑,將中國畫的 寫意技法、傳統表現手法和西洋雕塑的 理念技巧融為一體,重新喚回被歷史湮 沒了的石灣大寫意技法。而新一代陶藝 大師封偉民再將大寫意往前推一步。 至2024年底,石灣鎮街道有108家陶 瓷業「四上」企業,是世界建築陶瓷的重 要源頭。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更是榮獲 「國家二級博物館」稱號,為全國唯一的 鎮街級行業博物館。美陶灣文化創意產 業集聚區匯聚了劉澤棉、潘柏林、封偉 民等20多位國家級陶藝大師的工作室。 陶瓷藝術正融入城市美學,續寫著陶與 城、陶與人的傳奇故事。 20世紀70年代,中山大學歷史系學 生在石灣瀾石河宕田野考古調查中,發 現了一處新石器時期的貝丘遺址,出土 了一批石斧、石錛、陶片。《廣州日報》 報道,這批發掘最早的陶器殘遺,將石 灣製陶的歷史推至距今5000多年前。 石灣依山傍水,水陸交通暢達。北 江、西江上游豐富的黏土,經珠江水沖 刷沉澱,在石灣眾多山崗周圍形成厚厚 的陶泥和瓷土。著名石灣窯研究學者、 佛山市陶瓷藝術家協會副會長鄒華說, 從唐代開始至今天,石灣窯都是陶與瓷 並存。舊時有絕緣瓷件、瓷器皿、潔具 等,今天有蜚聲海內外的瓷磚。 不過,石灣瓷土較少,而陶泥豐 富,日用陶器尤其是煮炊三煲(飯煲、粥 煲、藥煲)聞名遐邇,經濟、耐用,在珠 三角非常受歡迎。而且石灣陶泥質地較 粗糙、顏色較深,雖然沒有景德鎮、潮 州等地瓷土的潔白、細膩,卻黏力大, 可塑性強,更適合以陶藝塑造形態和神 韻。因此,石灣陶瓷以陶為勝,獲稱「南 國陶都」。 秦統一嶺南後,南北融合加速,石 灣陶發展較快,但主要生產祭祀和陪葬 品。直到唐代才開始規模化生產盆、罐 等日用陶器。宋代是陶瓷極盛時期,窯 場遍布全國。廣州西村窯、石灣窯等嶺 南陶瓷發展迅猛。宋代的石灣陶,種類 比唐代豐富得多,除了日用陶器,還有 耳香爐、陶琴等少量藝術品,成為石灣 陶從實用走向藝術的開始。 宋末至元代,中原移民把北方的陶 瓷技藝帶到石灣,與石灣原有的製陶技 藝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灣陶器的製 造水平與藝術水準,日用陶瓷、建築園 林陶瓷和藝術陶瓷的品種增多,造型、 款式日益翻新。 明代,廣州成為國內的對外貿易 中心之一,石灣陶因海外貿易加強而 興盛,藝術陶塑、建築陶瓷、手工業用 陶器等不斷輸出國外,產銷出口僅次於 景德鎮。鄭和下西洋時,就帶有大量的 石灣陶。尤其是園林建築陶瓷,質量上 乘,在國內及東南亞一帶都很有名,贏 得「石灣瓦,甲天下」的美稱。 這一時期,陶瓷燒製技術也因龍窯 的大量出現而提高。明正德年間,由山 西霍州南遷石灣的霍氏修建的南風灶, 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活態陶瓷柴燒龍 窯。因其灶口朝南,每當南風吹拂,窯 火便格外旺盛,得名南風灶。南風古灶 窯體緊靠東平河畔,依山勢伸展,全長 30多米,猶如一條長龍,故名「龍窯」。 龍窯採用巧妙的窯腔和煙道設計,窯內 容量大增,一窯可容產品近400擔。窯 內溫度高,且分布均勻,成品率大幅提 高。根據鄒華的研究,南風灶是石灣窯 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被譽為中國南 方陶瓷生產技術承前啟後的里程碑。 石灣陶在清代一片繁榮。清初屈大 均在《廣東新語》中說,石灣之陶遍兩 廣,「旁及海外之國」。清代全盛時期, 東平河畔陶瓷窯達到107座,店號近千 家,從事製陶業的工人不下6萬人。高 要、四會、東莞、三水等地的村民、窯 工紛紛到石灣做工。 此時的石灣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 陶塑藝術的崛起,題材廣泛豐富,名家 名品迭出。百姓熟悉與喜愛的神仙人物 與歷史人物,都在陶塑藝術中得到真 實生動的表現,石灣陶藝「堪稱為一 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唐宋興起明清繁盛 當代創陶藝新潮 癇挪ⶨ䌑絋䈳䩘 焪挗♣♣ⵟ䖦⥝ 陶都製陶始於新石器 南風窯火500年不熄 圖文引自《廣州日 報》—讀懂廣州周刊 B5 廣東風情 ■陳家祠屋頂有一條美麗的陶塑瓦脊,出自石灣陶塑藝人文如璧之手。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封偉民。 19世紀中期後,石灣瓦脊公仔從屋 脊走向室內,成為新的藝術形式。石灣 藝人開始追求形象逼真和藝術韻味,創 造了雕、刻、捏、貼、捺等豐富技法。 塑造人物時,他們以不施釉的陶泥「胎 骨」表現肌膚,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 和人性」的藝術效果。黃炳將國畫工筆技 法運用於陶塑,形成獨具特色的胎毛技 法。通過在陶塑素胎表面運用壓、劃等 多種手法,塑造出毛、羽的立體效果。 黃炳生於清代中後期的陶藝世家, 將石灣陶塑推向了新的高度,成為一代 宗師。他經常劃著小艇到鄰近的鄉下荷 塘,細心觀察嬉戲的水鴨,掌握牠們的 生活習性和形象特徵。他還養起了小 貓,仔細觀察貓的 各種動作和表情。 因此,他對貓的眼神塑造尤為細緻,通 過綠釉刻畫出不同的瞳孔形狀,栩栩如 生。 有一天,他在工坊裏意外發現,竹 刀以四十五度角切入濕潤的陶胎時,細 如胎毛的刻痕竟自然翻卷出毛茸質感。 同時,他又受到國畫工筆翎毛技法的啟 發,用石灣本地含鐵成分很高的紅土, 經過精心沉澱去除雜質後,再加一些細 細的瓷土和少量的東莞黏土混合捏塑成 動物形象。待陶胎八成乾時,用特製的 小刻刀在表面一絲一縷地雕琢出鳥獸的 羽翎、皮毛等。這樣燒成後的作品構圖 緊湊,韻律感強,極為逼真。 考古學家在宋代石灣窯址就發現了 鈞釉燒製的痕跡。到了明代,石灣工匠 創出自成一體的鈞釉釉色,被命名為「廣 鈞」。河南以紫鈞釉而聞名天下;石灣則 以藍鈞釉色而聞名遐邇。明清時期,石 灣陶大力仿製鈞窯的「石榴紅」、汝窯的 「玻璃綠」等,以至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教授梅健鷹評價說:「石灣集宋代各大名 窯之大成。」 清初,就有人 曾攜景德鎮瓷土到 石灣,完成造型後,又帶至景德鎮上釉 焙燒,但未能成功。20世紀初,陳渭岩 從陶都石灣來到瓷都景德鎮,走訪當地 名師,嘗試在用石灣陶泥塑造的人物上 施繪景德鎮的顏色釉,巧妙地將兩地藝 術特色融為一身,並推動佛山石灣彩陶 (有學者稱之為「佛彩」)工藝走向高峰, 與廣彩成為「姊妹花」。當時,有人邀請 陳渭岩等石灣藝師到廣州西門口大紙巷 燒造石灣公仔,陳渭岩技高一籌,被稱 為工程師。這也是迄今為止有文字可查 的第一位獲得「職稱」的石灣陶塑名家。 與陳渭岩一樣,眾多石灣陶藝人博 採眾長,精益求精利用本地陶泥的特 點,創造了出窯萬彩的變釉。釉色隨機 天成,變幻莫測。據北京故宮博物院黃 衛文披露,清宮舊藏石灣陶80多件,釉 色以月白釉、綠釉、藍鈞釉為多。 1889年,潘玉書出生於一個蠟雕工 匠家庭,12歲便學得一手製作綢衣公仔 的手藝。後師從陳渭岩學習陶瓷雕塑, 還向來穗的意大利藝術家學習西洋雕塑 技藝,從而將石灣陶塑的造型藝術推向 新的境界,被藝術界譽為「代表石灣陶塑 發展方向的雕塑家」。 苂嬱岻㗛髾덻脛믤մ 「䏼ꕟ」 ⷈ䱰濨ꩾ䳔⻐ 屋頂「演」粵劇 瓦脊藝術傳海外 早在唐宋時期,已有人將石灣陶用 於屋頂裝飾,但瓦脊製作工藝十分繁 複,發展緩慢。直到明清時期,珠三 角經濟的崛起以及廣府祠堂的興起,瓦 脊才走向興盛。石灣瓦脊又稱「花脊」, 是用陶泥、植物灰等原料燒製而成,集 貼、捏、搓、捺、雕、塑等多種陶藝手 法於一身,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瑰寶。 清代的文如璧以名為店號,經營園 林建築及日用陶器。之前的石灣瓦脊圖 案,主要是花鳥、瑞獸、山水等吉祥或 辟邪意義的浮雕圖案,但咸豐以降,廣 東粵劇藝術興起。粵劇迷文如璧將粵劇 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人物引入建 築瓦脊,並按故事情節分為三四人一組 的群塑、組組相連,可以長達10米至20 米不等,猶如連環畫一般,既實用又美 觀、氣勢非凡,猶如文學作品,成為嶺 南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瓦脊安裝在屋頂之上,體形龐大。 觀賞者要站在一定的距離仰視,才能望 見。因此,瓦脊人物身體都會向前傾 斜,頭部要適當放大,便於從下往上觀 看。瓦脊陶塑的吉祥紋樣、戲劇場景、 日常生活和花鳥魚蟲等裝飾,也是嶺南 地區風土人情的綜合反映。兩廣、港澳 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眾多祠堂、廟宇的瓦 脊都出自石灣。 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德慶悅城 龍母祖廟和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等宗祠 廟宇中,石灣瓦脊保存較為完好。其中 又以廣州陳家祠現存的瓦脊數量最多, 質量最高,陳家祠有十一條石灣瓦脊, 每一條都獨具匠心。 ■南風古灶。 「景德瓷,石灣陶」,石灣陶以 建築陶瓷和陶塑著稱,最早可以追 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興起於唐 宋,繁盛於明清。石灣陶記錄了嶺 南人的生活智慧和社會變遷,展現 了嶺南人重商務實、開放包容和銳 意進取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骨。 2006年,石灣陶塑技藝被列入第一 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殱䈰噻蕞꯺㗛跖銋뱉꾁╒ꅾ 155 ■雲嶼氏款素胎貓,毛髮根根分明、 眼神炯炯有神。雲嶼氏就是黃炳。 14-16.03.2025 星期五、六、日 系列之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 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 本期﹁讀懂廣州﹂系列專題重揭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統,領略綿 延不絕的文脈書香;在歷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