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玘䈤觧骯 副刊 石灣陶是中國知名窯口之一,以 建築陶瓷和陶塑(公仔)著稱, 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興起於唐宋。到了明代,石灣製陶 進入繁榮時期,並留下一處距今500 多年的古窯——南風古灶。鼎盛時 期,石灣曾有上百座陶窯同時生 產,這些窯大多形如「臥龍」,因而 被稱為「龍窯」。 500多年來,南風古灶延續著每 年農曆二月二吉時開窯的傳統。今 年二月二這天,潘柏林和其他多名 陶藝大師、青年陶藝家來到南風古 灶,手持錘子,敲破窯門的封泥, 多件色彩絢麗、造型精緻的陶塑作 品出現在眼前。 潘柏林出生和成長於佛山石 灣,自幼便受到藝術薰陶。在數十 年的陶藝實踐中,他逐漸形成莊諧 有致的藝術風格。「石灣陶藝創作要 做到『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 陶塑作品既不能脫離傳統,也要擁 抱時代變化。」潘柏林說。 2006年,石灣陶塑技藝被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截至2024 年,石灣已擁有國家級陶藝大師27 位、省級陶藝大師60位、青年陶藝 家300多位。一批新生代陶藝「追夢 人」正令石灣陶文化加速融入城市 美學,繼續煥發勃勃生機。在潘柏 林看來,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傳承 發展石灣陶藝,培養更多的新生力 量。而對於石灣陶融入新業態的創 新探索,要鼓勵,更要包容。 走在石灣南風古灶片區,各種 「寶藏」小店隨處可見,特色陶藝公 仔、文創產品、國潮手辦等物件琳 琅滿目,濃厚的文藝氣息撲面而 來。這裏不僅保留了南風古灶與高 灶陶窯、林家廳及明清古民居群等 重要文物古跡,還完整保留著明清 及民國時代建築風格和城市格局。 近年來,南風古灶片區探索文 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吸引一大批中 外文化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原創匠人入駐。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被譽為「東 方藝術寶庫」,交匯融合了世界四大 文明印記;繁榮一時又走向衰落, 直至中國官方實施管理,從撥付「巨 款」清沙搶救到運用技術科學保護, 歷經80載精心養護而重現生機。在 守護敦煌的這條路上,一直有年輕 人的身影。 在敦煌「年輕人」當中,被譽為 「敦煌藝術導師」的段文傑扎根戈 壁,留下380餘幅臨摹壁畫與多部敦 煌題材著作;「敦煌女兒」樊錦詩為 守護敦煌奉獻一生;文物修復專家 李雲鶴,堅守70餘載開創「掛壁畫修 復」等多項工藝⋯⋯從青絲到華髮, 他們將莫高精神傳承了下來。 年近60歲的汪萬福,到敦煌時 也是年輕小夥。「剛畢業不久就過 來,給專家們打下手。他們做,我 們跟著學。」汪萬福回憶道,在老一 輩守護者言傳身教下,他成長起來 並堅定留在敦煌,歷經掃沙子、修 復壁畫,更見證數字技術為文物重 煥青春。作為全球最大的敦煌學研 究實體,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在文保 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石窟寺監 測預警系統可即時採集莫高窟微環 境、文物本體、崖體等數據;完成 數百洞窟的數字化採集和壁畫數字 復原;攻克古代壁畫酥堿脫鹽、空 鼓灌漿等修復難題;借助AI技術解 碼壁畫,供遊客沉浸式體驗。 上述科技難題被攻克的背後, 是許多年輕人不捨晝夜的鑽研和努 力。在敦煌研究院工作近10年的「90 後」陳章是其中一位,他的日常工 作是和文物蟲害、鳥害、微生物病 害打交道。還有「00後」考古女孩鐘 芳蓉,被守護者們的精神打動,從 家鄉來到敦煌。多位「90後」和「00 後」,現在是敦煌研究院重點培養的 人才。汪萬福認為,為敦煌留人, 要先「留心」,講事業、待遇、感 情,方式很多。他說,除了敦煌文 化愛好者主動走近敦煌,還要主動 向大眾輸送相關知識,他常隨身攜 帶敦煌滑鼠墊、領帶、茶杯、盲盒 等文創產品,主動講述敦煌。 汪萬福坦言,敦煌文物依舊面 臨強降雨、強沙塵暴、地震、遊客 量激增等不確定因素,要堅持搶救 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舉,做好日 常養護。 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的石灣南風古灶,兩條「龍窯」依山而 建,500多年來窯火不滅。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拿起一段木柴 放進窯內,窯火燒得更旺了。 偈뀹⼗❔մ 「볨癇」 挪剳僘 ■佛山市禪城區石灣南風古灶片區舉行文化活動。 中新社 溯䌑牢꾁볨薍鱏 묚岉㽺ꉭ魼볨旡 鼥窣䖦넊饨մ귲儤䱺ⲇ䳗❔俌擐䐦䌑漩㜍 興起於唐宋 曾有上百座同時生產 ⣫ꆲ气귝䠌 作品時尚新潮又俏皮可愛 倁朮首愲楉 ■曾舟設計的部分文創產品。 ■曾舟在擺放電影周邊手辦。 ■顧客在店內選購文創產品。 ■曾舟展示文創潮玩產品。 ■曾舟正在打磨產品模型。 ■曾舟在為產品拍攝視頻。 ■曾舟完善細化產品細節。 ■在成都天府國際動漫城,曾舟在店裏給前來參觀的小朋友講解各類收藏的潮玩手辦。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90」後曾舟是一名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曾舟從小就酷愛 收藏各種動漫和電影的「周邊」以及各種潮玩人偶手辦。一次去三 星堆博物館參觀時,館內的青銅文物造型讓曾舟萌生了創作的靈 感。他以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獸面等文物作為創作藍 本,結合當下的潮玩元素,將模型的身體比例做適當調整,讓潮 玩作品擁有「千里眼」「順風耳」和「天然呆」的卡通感,設計的文 創作品時尚新潮、俏皮可愛。不止於文創設計,曾舟已連續兩年 策劃運營靜態模型創意大賽,吸引全國各地的參賽者帶來自己的 靜態模型作品,在比賽中互動交流,各類動漫潮玩模型也愈發受 到關注。 ▍本報訊 ▍ ▍本報訊 ▍ ■工作人員進行壁畫數字化採集工 作。 中新社 ■龍騰鼓隊在大街小巷進行龍舞 表演。 中新社 乍暖還寒的清晨,裹著棉襖 的遊客和村民們早早圍在內蒙古 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河口 村文化廣場上,摸龍頭、捋龍 須,沾福氣。 「龍燈鼓」聲響起,年輕的龍 舞藝人將百餘斤的長龍扛起,或 昂頭,或擺尾,蜿蜒暢游在人群 中。「龍燈鼓」聲落下,可清晰聽 見黃河深處隆隆的冰裂聲,成為 龍舞的尾奏。河口龍舞第三代傳 承人馬利平作為龍舞的總指揮, 帶領30多人正舞得熱鬧。 馬利平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鐵 匠,浴火揮錘之餘,父子倆對龍 舞和鼓樂也十分鍾情。「村裏的幾 條老龍都是經我父親和爺爺的手 做出來的。今年,我自己也做了 一條。」傳統老龍為兩條龍燈,龍 頭重約七八十斤,龍身長約3丈 餘,由12根骨節和龍尾組成。一 條龍的龍頭、龍身為金黃色,人 們稱為「火龍」;一條龍的龍頭、 龍身為青白色,人們稱為「水龍」。 「這兩條龍體重、身長、型 美,且製作時間較早,被人們尊 稱為『老龍』。每年社火活動時, 水、火二龍輪流出演。」馬利平邊 演示、邊介紹,「舞龍時,需2至3 班人輪舞,每班需要10多個人。 特別是掌龍頭的,必須是身材魁 梧的壯漢才能舞個一兩場。兩條 老龍伴隨著『龍燈鼓』的鼓點,搖 首擺尾,在鼓鐃聲中祈願一年風 調雨順。」 前些年,馬利平成立河口龍 騰鼓隊,這項傳統的「男兒藝」有 了新的變化——這支30多人的隊 伍中,60%是女隊員。曾是外鄉 人的女隊員劉娜被這項「有激情」 的民間藝術所吸引,「與舊時相 比,現在的龍舞更加生機勃勃, 以歌頌我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4-16.03.2025星期五、六、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