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11_2024星島日報(歐洲版)

「我和弟弟小時候寒暑假是在磨 石板和雕刻中度過的。」惠 安石雕代表性傳承人張秋霞說,她 出身於惠安的一個雕刻家族,傳承 到她已是第四代。小時候她成績優 異,卻因各種原因,不得不中斷學 業,轉而向叔叔學習石雕技藝。「媽 媽告訴我,技藝也能改變命運。」 1993年,張秋霞終於出師,創 辦了「霞飛石雕工藝廠」。剛創業 時,張秋霞幾乎全身心投入到雕刻 和生意中,技藝不斷進步,卻在商 界屢屢受挫,曾一度深陷迷茫。直 到一次西安之行,讓她對影雕事業 重拾信心。 1998年,張秋霞受邀前往西安 參加「僑鄉商品展銷會」,她的隨展 作品《鐵達尼號》系列成為焦點,很 快就一售而空。「我的藝術作品有 人欣賞,還願意出高價收購,這讓 當時失意的我備受鼓舞。」張秋霞認 為,只有解決了生計問題,非遺傳 承人才能進一步讓遺產「活起來」「傳 下去」。 張秋霞介紹,一開始惠安影雕 只有黑白灰三色,根據黑白明暗成 像原理,用合金鋼釺在青石板上鑿 出大小、深淺、疏密不同的微點與 虛線變化,使圖像顯現出來,既有 攝影光學同等藝術效果,又能體現 繪畫筆觸技法,獨具藝術神韻。 「2000年左右,我開始參與研製 彩色影雕技術,嘗試將更多色彩帶 入影雕作品。」張秋霞說,之前惠安 影雕匠人們嘗試過用水彩、油彩等 顏料,都因保存或藝術表現問題放 棄。「最後我們統一確定用丙烯顏 料,彩色影雕技術漸趨成熟,相比 黑白影雕能表現更多藝術題材。」 張秋霞精研技藝,創新求變, 將作品從「像似」演繹到「神似」,追 求作品中形象的神韻與情感表達, 並帶著她的「霞飛石雕工藝廠」一步 步走出福建,甚至登上國際舞台。 「我觀他器宇軒昂膽氣豪,瀟 灑英俊似天驕⋯⋯」在安徽省宿州 大劇院,「00後」泗州戲演員王雨娜 登台開唱,落音處,突然翻高八度 拉長音腔,如同夜鶯劃破天空的啼 鳴。青春版大型泗州戲《呂布與貂 蟬》上演,王雨娜飾貂蟬。台上, 以她為代表的40多名演員均來自宿 州市泗州戲劇團,平均年齡21歲。 「這個髮飾鑲嵌著寶石真好 看!」「他的鼻樑中心為甚麼抹了個 『白點』?」演出前,10歲女孩張彧 璿和李靖涵在後台體驗妝髮服飾。 第一次聽泗州戲的她們都覺得很精 彩,「以後還要讓媽媽帶來看」。 據宿州市泗州戲劇團團長劉莉 介紹,作為安徽省淮河兩岸地區傳 統戲劇,泗州戲發展逾200年,最 大特點為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 翻高。這種攝人魂魄的感覺,讓觀 眾「三月不知肉味」,故也稱為「拉 魂腔」。 王府中歌舞昇平,演員們翩翩 起舞;後花園的涼亭旁荷花在微風 中搖曳;城牆下,戰士們在激昂 的鼓聲中整裝待發⋯⋯在LED大屏 幕、投影技術等科技手段加持下, 「貂蟬拜月」「小宴」連環上演,劇情 一波三折。 作曲者「95後」陳阿磊介紹說, 這部戲保留了泗州戲的原汁原味, 如冒調的悠揚婉轉、大調板的歡快 活潑、葉裏藏花的若隱若現。但相 比老版伴奏只有二胡、揚琴、琵 琶,新版伴奏有20多種東西方樂器 聲,好似交響樂。 演出結束,觀眾遲遲不願離 場。「這部戲是劇團第一次售票演 出,以前都是免費贈票。」劉莉沒有 想到這麼成功,「未來我們計劃融 入更多的科技元素,還有變臉、變 裝、噴火等特技吸引年輕觀眾。」 「感動」是泗州戲傳承人貢健強 看完後的第一句話。作為網絡與新 媒體專業的大四學生,他也是一家 民間泗州戲劇團的團長:挑戰在宿 舍唱50段戲或戲腔歌曲、新編泗州 戲《如懿傳》選段、拍攝下鄉演出 vlog等,單條視頻播放量逾30萬。 場邊,呂布扮演者吳平波卸下 妝造後久坐,長時間佩戴盔頭加上 激烈的武戲,讓他感到不適。「還 是沒有習慣,要加強練習到不會吐 為止。」現在他所在劇團已開始培養 「10後」的小演員。一出大戲散場, 青年演員們的成長才剛剛開始。 在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灞陵公園內的製香技藝傳習所,青 煙裊裊,香氣氤氳,張書芳一邊焚香,一邊查閱著古籍中的製 香配方。今年62歲的張書芳,是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 古法手工製香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從7歲開始他就跟著父親 學習搟香,目前已經從事製香50多年。選材、研磨、煉香泥、 壓香⋯⋯藥香的製作技藝包含十二道工序,每一個步驟,張書 芳都堅持古法技藝,只為製出品質出眾的香品。師古而不拘於 古。在遵循古法傳承的同時,張書芳還根據現代人的需求,研 製出了「四季養生香」等香品,創新出了香珠手串、香珠手機 鏈、香枕等工藝產品。 福建惠安的石雕種類繁多,技藝精湛,蜚聲中外。以青石板為 畫布,鋼釺為畫筆,聚點成畫,畫像栩栩如生,猶如攝影作品。惠 安影雕,是中國石雕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暮秋時節早6點,青城呼和浩 特的氣溫趨近0℃。穿梭在舊城街 巷的人們嘴冒哈氣,走進聊天聲 此起彼伏的燒麥館。桌上,一籠 熱氣騰騰的羊肉燒麥,配上一壺 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濃磚茶,開啟 呼市人最愜意的「早茶文化」。 形如石榴,邊口像梨花,皮 薄如蟬翼,潔白晶瑩。在62歲的 羊肉燒麥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霍金玲手中,燒麥如一朵朵綻開 的牡丹整齊地擺放在籠屜裏。 「燒麥地不地道,往往從外 觀就能看個八九不離十。」霍金玲 介紹,拎起來是個燈籠,放下去 是個罈子,或者說拎起來是個茄 子,放下去是個碟子。 「這就需要經久不衰的技術支 撐,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搗燒麥 皮,先搗小皮,狀如梅花才算成 功。經過20多個小時的醒發,再 將小皮搗成大皮,一般3兩皮子為 一組,疊在一起搗,每張大皮子 須搗出32-36個褶,且麵皮不破不 漏為合格。」 燒麥包好,可選兩種吃法, 或蒸或煎。霍金玲說,蒸燒麥講 究的是火候要「急」,火候到位, 蒸出來的燒麥皮才會看起來透 亮、吃起來勁道,餡也會格外鮮 香。而煎燒麥則需慢火砲製,做 到表皮脆香,肉餡鮮嫩。 俗話說「一熱抵三鮮」,製作 好的燒麥一定要在第一時間上 桌。大個的羊肉燒麥送入口,輕 輕咬下,鮮美的湯汁瞬間爆開, 仿佛一股清泉在舌尖上舞蹈,肥 美的草原羊肉、濃鬱的畢克齊大 蔥與大青山特產的胡麻油完美融 合,口感豐富,層次分明。 焪┪「繉」沃繞䓺玘 ■王雨娜和呂布扮演者吳平波。 中新社 ■燒麥館剛出鍋的蒸燒麥。 中新社 ■張秋霞正在工作室創作影雕作品。 中新社 ■張書芳正在香料進行研磨。 ■張書芳正在香案上揉香泥。 ■張書芳在查看原料的質量。 ■張書芳將碾碎的香粉過篩。 ■張書芳使用工具進行壓香。 ■查看製作完成的香珠品質。 ■選取香材後,稱重和配比。 ■張書芳將製成的線香點燃,進行「品香」,從而檢驗香品是否合格。 本組圖片來自新華社 B4 玘䈤觧骯 副刊 耑舸旷뫖蔦㗶㜾 ⪜⺛鼹⿇寚晧ꪛ 귲儤曭 「䬕땄菏」 մ 《⼦䉘蕞髧釄》 ⫙䰷幷岉嶛 聚點而成 猶如攝影作品 青煙裊裊中閱古籍驗配方 ⺢掿눦㠂侚 ▍本報訊 ▍ ▍本報訊 ▍ 01-03.11.2024星期五、六、日

RkJQdWJsaXNoZXIy ODc1MTYz